·《政府工作报告》原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努力争取更好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解读·
昨天殷勇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为2025年明确了“任务清单”和发力方向,包括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方位扩大内需,实现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改善民生福祉等等。在谋定今年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将本市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十分关键”。这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随着深化改革和宏观政策持续加力、创新发展支撑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协同发展空间持续拓展、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足、动力强、潜力大。在这一关键年份,把GDP指标定在5%,可以说蕴含着丰富的“发展”内涵。
5%的增长目标体现了一种“进”的发展。设定GDP 5%的目标增速,首先是出于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考量。2021-2024年全市经济平均增速约为4.9%,要实现“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5%左右的增长目标,2025年的经济增速必须保持不减;另一方面,这一增长目标也是出于同 “十五五”规划顺利衔接的需要。市长在报告中强调,5%的增长目标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的结果,这就体现出一种“进”字当头的发展观。
5%的增长目标还体现了一种“稳”的发展。因为这一目标的设定是与本市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互相匹配的。换言之,该目标的设定具备现实基础条件。市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都明确提出,2024年,本市精心培育的高精尖产业后劲较足,超前布局的未来产业逐步成势,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主导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均是本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事求是定下5%的增长目标,体现了一种“稳”字为要的发展观。
展望2025年,北京GDP实现5%的增长目标也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一系列政策支撑与之相呼应,有望实现有后劲的发展。中央的顶层设计已十分明朗,今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次人代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也都表明,今年本市的政策“工具箱”里还有一系列“组合拳”设计,将持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实施政策逆周期调节,把稳增长始终放在重要位置,更加聚焦高质量、更加聚焦稳预期、更加聚焦优服务、更加聚焦惠民生……这些措施将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进一步释放潜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势头。所以,5%的经济增长目标还体现了一种有后劲的发展观。
一言以蔽之,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设定5%左右的增速,统领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连着国计民生,事关老百姓的“钱袋子”“菜篮子”,特别是昨天市长在报告中强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这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设定5%左右的增速,将激励全社会在工作中争取更好的结果。这一目标,既考虑提振信心、稳定就业、改善民生、防范风险,在发展中争取主动;也考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存量和增量政策支撑,为结构调整留有余地;同时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确保目标如期实现。总体上兼顾了可能与需要,积极可为、实事求是。
当然,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完成既定目标,需要各领域、各主体凝心聚力,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为推动首都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铆足干劲。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