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人形机器人”之热:正在寻找标志性落地场景 大规模量产仍需时日
​新华财经 2024-12-30 15:20

新华财经上海12月30日电 回顾2024年,人形机器人绝对是“热词”之一。2024人工智能大会上,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阵列惊艳亮相;不少行业头部企业陆续宣布小规模量产,且售价降至10万元以内;华为、英伟达和诸多车企也宣布“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

热度之下,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似乎已经成为现实。甚至有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或迎来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从功能验证,到小规模量产,再到大规模量产,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关键几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人形机器人在一些场景已经有了落地,包括服务业的迎宾导览场景、汽车制造工业场景等。有国内头部厂商今年出货量已经近千台,且年底正在继续加足马力生产。不过行业也表示,人形机器人2025年大规模量产恐难以实现,功能上仍有“一两步”需要迈过,行业落地的标志性场景仍在寻找。

行业按下加速键 但大规模量产仍需时日

岁末年初,人形机器人行业好消息不断。

12月24日,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人形机器人Atlas最新视频,视频中,机器人扮演的圣诞老人从屈膝微蹲、胳膊后甩、腾空翻转,再到稳稳落地,动作干净利落。Atlas最初亮相于2013年,此前其因超强的动态“跑酷”能力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同一天,国内机器人公司众擎机器人也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新品PM01,该款机器人身高1.38米,体重约40公斤,全身24个自由度,移动速度每秒2米,腰部装有320度自由旋转电机,具有机械式步态和类人自然步态两种行走模式。

12月初,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公布了新进展,发布了Optimus在复杂地形上行走的视频,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人形机器人领域也迎来了更多跨界选手。前几日,Open AI被曝或将亲自“下场”自研人形机器人;2024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并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今年更早些时候,英伟达在GTC 2024大会推出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此外,小鹏汽车、东风汽车、奇瑞汽车等车企也相继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战略投资等方式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从产业化程度来看,记者观察到,智元、傅利叶、宇树、Agility Robotics等国内外机器人领先企业已经先后开启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量产。如特斯拉宣布,Optimus有望2025年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将有数千台人形机器人落地内部工厂运行,2026年有望对外销售。

今年8月份,智元机器人曾公布2024年预估发货量将达到300台左右,然而,从年底数据来看,其工厂总计下线超过900台机器人,发货将近700台。数据大幅超过市场预期,甚至超过了企业自己在年中时候的预测。

行业按下加速键。不少机构预测,2025年或迎来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不过,2025年真的要迎来大规模商用量产了吗?答案却是未必。事实上,记者采访发现,多家赛道头部“玩家”们给出了相对保守的答案。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处于发展起步期向小规模量产过渡阶段,2024 年智元开始进行小批量的商业化交付。一些国外的头部企业如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底前开始小规模生产 Optimus,并有望到 2026 年三季度大规模量产。”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TO彭志辉表示。

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还是处于从样机到小批量产的阶段,基本大家的出量都在数百台水平。距离达到大家想象中的几万台、几十万台大规模的量产,其实还要有一些时日。”

不过行业也坦言,回顾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可谓是“一年干了好几年的事”,实现了“站起来”“走起来”“说起来”“跑起来”,年底大家又在研究如何实现“自然步态”。

“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让人形机器人有了大脑,更加智能,能够‘解锁’的功能更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产业在‘觉醒’,资本在涌入。下游需求方开始对人形机器人产生兴趣,主动找过来提出一些可能的应用场景;更多零部件厂商进入这个行业,愿意配合优化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可以说,上下游的资源在这一年开始聚拢。”顾捷说。

寻找“标志性”落地场景 成本已非行业发展最大阻碍因素

从小规模量产,到大规模量产,其中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落地了“标志性场景”,是否完成闭环。所谓“闭环”,即产品让客户能够用得起来,账也算得过来,功能性和经济性缺一不可。

先看功能性。现在人形机器人落地了哪些场景?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规模量产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中,较大一部分落地是在服务业的迎宾导览场景。今年7月,傅利叶人形机器人落地建设银行大堂,帮助引导客户、分流叫号,并对客户进行简单的反诈骗培训,随着肢体语言和行走能力的增强,逐渐能够完成迎宾接待、导览等工作。顾捷介绍,未来其机器人会逐步扩展到包括养老康复、家庭服务等场景。

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工厂也是落地的极佳场景,可提供“从易到难”多类场景供机器人逐级解锁。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定位便是工业场景。“全球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明显。随着特斯拉以千台规模以上量产,并在自有汽车产线落地部署,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进程距离拐点越来越近,并且速度可能比很多人预想得更快。”开普勒人形机器人CEO胡德波介绍,开普勒目前已经在与汽车、3C、仓储物流行业头部企业合作,进行场景落地。

“汽车制造业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对引入人形机器人的意愿相对强烈。”彭志辉表示,目前在汽车制造、电气设备生产和零部件加工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可执行柔性、泛化的搬运、分拣、简单组装等任务,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场景会进一步扩展。

此外,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均提到了特种行业的场景落地,“这些应用场景往往风险较高,比如易燃易爆;或者存在辐射、粉尘、噪音的污染因素,因此需求刚性更强。”

不过,虽然已经落地诸多场景,但顾捷表示,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应用,距离从能用到好用,还是差那么“一两步”的距离,比如需要结合大模型,实现端到端的通用泛化能力,要结合场景,解决不同场景的真实痛点。

再来看价格。今年8月份,宇树科技官宣发布售价仅9.9万元起的G1量产版机器人,引发广泛关注。12月份众擎机器人PM01 发售价为8.8万元。人形机器人售价进入10万元以内,让人形机器人变得“可望又可及”。

对于这个价格,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最终形态还没有完全收敛,“高矮胖瘦”和性能均有差异,所以价格浮动区间也较宽。以9.9万元售价的机器人为例,身高127厘米,体重约35公斤,属于轻量化“非完全体”形态,随着功能叠加,售价也会上浮。

开普勒一款应用于仓储物流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公开售价3万美金一台,胡德波介绍称,“这对于欧美客户来说,已经是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相较于人工来看,人形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意味其只需要达到0.6到0.7个人力,在经济账上就可以打平。”此外,他还表示,对于很多希望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工厂来说,使用AGV小车还需要进行工厂环境改造,这又是一笔成本。“AGV一般要求固定线路,货物堆放格口要求规整、标准。相较而言,人形机器人更为灵活,对环境适应性高。

“未来随着产业的成熟,规模化程度的提升,我们相信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一定会更低。不过,即使放在现在来看,价格已经不是阻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的最大因素。在一些特种场景中,下游客户也表现出了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和支付意愿。”胡德波说。

具身智能水平提升被寄予厚望 关键零部件待进一步突破

人形机器人下一步会怎么走?2025年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政策端,可以看到,仅仅12月份就有重庆、安徽、杭州等地发布相关政策措施或行动规划,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7月份,上海发布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创建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汽车、电气设备生产和零部件加工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形机器人赋能制造应用场景,形成机器人生产解决方案。同时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标准研究。

政策的加码,无疑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向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集聚。再看产业端,彭志辉表示,下一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电机、减速器、高算力的计算模块、触觉传感器、滚珠丝杠等成本仍较高,进一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上量规模。

同时,彭志辉也表示,人形机器人更重要的还是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需要在定位导航、环境感知、人机交互、任务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不断进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和自主性。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市场体系总监杨正叶表示,高精度传感器、新材料、一体化设计、拥有更长续航能力的电源,这些都将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明年关注的重点。同时,他也提出,明年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亮点可能是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也即“大脑”能力的提升。

为什么行业如此关注智能水平的提升,杨正叶给出了解释,“智能水平的提升,可以在现有硬件技术水平上,完成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大幅拓展,并带来成本的降低。事实上,具身智能也是国外最受关注的部分,其次才是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

“人类的精度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比如我们要取一个东西,如果位置偏了,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触觉进行调整。现在对于机器人来说也是如此,可以通过传感器反馈进行调整。在大模型之前,对机器人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是极高的,这也给应用带来了门槛。”杨正叶说。

为了让机器人智能水平不断进化,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打造了支持超100台异构机器人采集训练的“训练场”。所谓训练场,即数据生产和数据规模化场地,这里会建设实时标定系统、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反馈系统,打造真实和生成式数据。杨正叶表示,2025年这些训练场上获得的数据将真正“跑”起来,“我们将加快推动这些可靠、可泛用的数据作为语料,用于人形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

“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玩家,生态不断完善。当然,围绕人形机器人,目前行业还有很多未能形成共识的点,比如人形机器人到底应该有多少个关节;作业能力应该承担多大负载;硬件架构、电机架构如何最佳……最终这些分歧都会‘收敛’到具体应用场景中去。行业期盼着人形机器人在接下来有‘标志性’应用场景真正闭环,届时行业发展将会大大提速。”顾捷说。(记者杜康)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或迎量产元年 人形机器人板块投资价值凸显
上海证券报 2025-01-15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利好 部分产品已实现小批量量产
证券日报 2025-01-08
国潮风起 衍生·2025中国红博会蓄势待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0
马斯克引领潮流,中国车企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能力可高度复用
澎湃新闻 2024-12-28
嗨购岁末不打烊 中免打造年终超级购物盛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8
行业首创可变轮足移动结构 广汽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6
​半两财经 | 车企缘何纷纷押宝人形机器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2
人形机器人竞赛提速 资本涌入助推产品量产落地
证券日报 2024-1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