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瞧!现在这院儿,地面平整,屋子翻修一新,还安上感应照明灯,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住着舒坦!”打小住钟楼湾胡同的东城老街坊范来友一提到小院改造就赞不绝口。
在北京市东城区,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从街巷到街区,再到包括景观视廊在内的立体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仅钟楼湾一个胡同,安定门街道就下决心拆除了周边200平方米的违法建设,改造提升第五立面565处,清洗整饬建筑立面近1.4万平方米,恢复一批传统“勾连搭”屋顶和合瓦屋面。
现在的钟楼湾胡同,在扩增的3434.84平方米绿化带里种上了沙地柏、竹子、蔷薇、玉簪等各种灌木、花卉,移植了国槐、海棠等常见乔木,大爷大妈们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核心区尽享绿色。
将便民生活圈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相结合,推动便民生活圈、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等“圈圈融合”。
北京市出台《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引领便民生活圈工作由“试点建设”转向“全面推进”。
“科学划定了850多个便民生活圈,明确到2025年实现全市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北京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一处副处长宋志雷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01个,覆盖社区2280余个,服务人口990余万人。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有人担心,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小门小店,还能在首都立足吗?
维修师傅杨久红在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经营一家小家电维修店铺已有30多年,深受附近居民的认可,有的居民搬至外区仍回到这里维修家电。
眼瞅着周边街区改造越来越规范上档次,老杨一度担心自己的店会不会干不长了。
没想到,街道主动找上门来,不仅帮老杨搬入了新的空间,还对店面标识、店面布局、内部装修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将老杨的维修店纳入中关村一刻钟便民服务生活圈系统。
“大家扫一扫这个小程序码,就能看到我们的中关村生活圈地图,查看附近的便利店、早餐店、小修小补等很方便。”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第六届社区邻里节上,辖区科技企业工作人员向居民介绍着“中关村E刻钟生活圈”数字生活平台。
“近两年,街道通过改造集装箱、杂物间、自行车棚等社区的闲置空间,新增果蔬销售和小修小补网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宇玲告诉记者,街道着力将社区低需求业态合理转型为果蔬生鲜超市、社区便民驿站等基本保障业态网点,建设各类网点300余处,实现了15分钟生活圈的全面覆盖。
“我现在不用出社区就能找到卖菜、卖粮食、修鞋的店铺,比过去还方便!”家住中关村街道科汇社区的80岁王奶奶如是说。
以精雕细刻的标准改善老城居民生活的同时,北京还围绕一个个超大社区打出“组合拳”。
位于京城北部的昌平区“回天地区(回龙观、天通苑的统称)”,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84.9万人,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型居住区,一度被市民称为“睡城”“堵城”。
近年来,昌平区积极承担起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模式探索重要任务,制定两轮“回天行动计划”,探索建立超大社区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宜居、活力、幸福“回天”。
两轮“回天行动计划”共实施重点项目240项,有效弥补了交通、教育、文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短板,超九成受访居民为生活环境变化点赞。
“真没想到,就在社区体育公园,让我找回了上大学时那种挥汗如雨的感觉。”体育爱好者马伟说。
位于“回天地区”中心位置的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是一个贯穿前后两期“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如今的公园里,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馆、攀岩设施、滑冰场等一应俱全,虽是工作日,但前来锻炼的人仍然很多。
公园运营方橙狮体育华北区总裁赵云告诉记者,这里每天人流量在1.5万人左右,“一到晚上,就像大学校园一样热闹”。
“以首善标准增进民生福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上塑造北京品质。”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北京市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努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加强交通综合治理,争取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更加关注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问题,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多照护支持,面向3岁以下幼儿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根据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不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韧性、智慧、宜居城市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记者 董城 杨永磊 杨桐彤 卢璐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