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擅言情的昆曲能写当代故事吗?因为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走进校园的一场演出,师生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由北方昆曲剧院倾力打造的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10月13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礼堂首演,600年昆曲的唱腔婉转优美,而所呈现的题材则在温婉凄美中又多了励志与热血。“科技救国”的口号振聋发聩,国科大学子也以澎湃的掌声回应着前辈的信仰。
从女学生到大先生,一个女人的史诗
作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中国科学院最美的玫瑰”,李佩先生的名字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几乎无人不知,身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的夫人,她自己也是学界女性的代表,海归赤子中的精英。昆曲《李佩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的西南联大讲起,由序幕“师恩难酬”,以及“西南烽火”、“康奈尔缘织”、“焚稿归国”、“噩耗降临”、“赴美探芹”、“黑暗中的明灯”、“百年梦圆”等七场戏构成,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和波澜壮阔的气势,讲述了李佩如何从女学生成长为大先生的路径,用浪漫与恢弘编织出一个女人的史诗。
80年的跨度,大写意的笔触作为底色,几场重头戏着力雕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校园,李佩与郭永怀四目相对、结缘定情的一刻,穿着洋装的两位演员魏春荣和袁国良无法用昆曲的飘逸的身段表达情绪,此时,生活化又不失舞台感的表演也正是昆曲现代戏最大的看点。痛失爱侣后,魏春荣饰演的李佩先生也是内敛克制却痛彻心扉,古老的艺术与永不过时的精神互为依托,艺术气质与精神风骨凝练成一个精华唱段,让人印象极深。
“情”贯始终、金句频出
即便是当代作品、爱国题材,《李佩先生》也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爱国情、夫妻情、母女情、师生情,“情”贯始终。夫妻二人“焚稿归国”的义举,郭永怀在飞机失事坠毁前与警卫员紧紧相拥才保住了怀中珍贵的热核科研数据,李佩先后痛失爱侣及爱女的悲伤与悔恨,力劝失明的爱徒赴美留学等场景,都让人泪目。最感人的桥段则是第四场“噩耗降临”,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李佩唱起:“怎经这乱纷纷风雨呼啸,怎承受那暗压压黑云如潮……”七分钟的唱段,可谓一字一叹。而晚年坐在轮椅上的李佩,在梦中敦煌与郭永怀再次重逢的场景,更让古人的飞天梦与今人的航天梦在此刻彼此映照。能够引起师生共情的还有频出的金句:“从事什么职业不重要,做什么样的人才重要!”“一个民族的腾飞不能只靠几位科学家和几枚火箭,得靠全体民众的觉醒和共同努力!”“你怎样,我们的国家就怎样!我们的国家怎样,你才会怎样!”每每这样的语句出现,都会让现场掌声雷动。
而唱腔中,南曲的柔情,北曲的沧桑则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史诗感,突破传统昆曲程式化边界的处理则体现在李佩与郭永怀情牵康奈尔的浪漫华尔兹舞步中。郭永怀带领战士向西北大漠行军进发的“出征舞”、用算盘代替电脑计算公式的“算盘舞”,以及表现李佩独特教学方式的“探戈舞”和李佩与郭永怀梦中重逢的“敦煌舞”,也都是昆曲舞台上的第一次。虽然是第一次演“现代戏”,但李佩的饰演者魏春荣还是在舞台上呈现了传统功底千锤百炼后提炼升华的现代表达,没有撕心裂肺,却如水一般在台上流淌,一个个细节描绘着的是纤细柔美的外表下那颗坚如磐石的心。
在“两弹一星”事业发源地,带李佩先生回家
该剧出品人、艺术总监,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是李佩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中国科学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10月16日,我们将迎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60周年纪念日,此时,又恰逢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的重要时刻,因此,昆曲《李佩先生》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全球首演,意义特殊,也是我们为国科大和中国科技工作者献上的一份特别礼物。”
李佩的爱徒、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佳作为剧中唯一健在的人物原型观看了演出,她说:“整场演出仿佛让郭永怀、李佩先生回到了我们身边,而在我们校园不远处便是’两弹一星’纪念馆,这样的演出也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精神引领。当剧中扮演’我’的演员出现时,我非常激动。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法言说。我既是剧中人物,又是李佩先生的学生,这让我觉得很亲切。。”
李佩先生的学生杨佳教授登台致辞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师生将演出称作“带李佩先生回家”,人居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何诗田说:“李佩先生离开我们七年多了,她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还在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演出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让’两弹一星’精神生动具象了起来。”学生党雯馨则惊叹于昆曲形式的浩大,“剧中有大国才有小家的观念非常激励我们当代青年,要时刻不忘为国效力的初心。”而剧中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恰恰是一个小细节,“郭永怀先生和李佩先生给女儿起名时说,即便是一颗小草也要蓬勃向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