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间优化后,学校怎么调整课表?课间如何组织活动?一起来看看这些学校怎么安排。
动静相宜用好“小课间”
北京第一六一中学、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等学校动静相宜用好“小课间”。
北京第一六一中学是率先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的学校之一,提出要“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去学习”。通过保证学生的15分钟课间休息,学校引导学生做“时间管理的榜样”,提高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效率。在设计学校文化和空间环境时,一六一中学充分考虑到师生开展课间休息时的各类需求,通过精心设计长廊、种植园、美术作品展览区等,让校园随处都可驻足。学校还实施了体育器材开放式管理,在操场、乒乓球台等公共区域设置体育器材共享区,让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体育器材触手可及、自由使用。
新学期伊始,丰富课间安排,保障学生快乐玩儿起来,课间十五分钟,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全面落地实施,为校园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气象。教师们也积极转变角色,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变成了共同参与者。老师们在课间与学生一起跳绳、玩游戏,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操场上,热爱运动的学生尽情地奔跑、嬉戏。有的三五成群地踢着毽子,彩色的毽子在空中上下翻飞,仿佛跳动的音符;有的则拿起跳绳,快速地跳动着,绳子在他们的脚下呼呼生风。教室里,也有不少学生选择利用这宝贵的15分钟放松身心、交流互动。他们或是围坐在一起讨论交流问题,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或是分享着自己假期里的趣事和见闻,阵阵笑声回荡在教室里。
拓展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
保障课间时长的同时,北京市一些中小学还主动“挖潜”,拓展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不仅在楼道里设置了走迷宫等益智游戏,各班配有玩具箱和微型图书馆,有棋类、手工类的游戏,还配置了各类图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园活动面积不足20亩。学校为此提出了“小场地,大体育”的策略,让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地活动起来。学校将操场划定出9个活动区域,设置踢毽子、跳绳、跳房子、手脚爬行等9个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
在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学校体育教研组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开发出了课间系列游戏课程。该课程所需要的设施设备非常简单,仅需要用环保胶纸贴在地面,一旦地面游戏要升级换代,只需要轻轻一撕即可。同时,学校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性,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材料,和老师们一起策划了不同的课间游戏。
在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学校体育组也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研究及推广适合大课间开展的趣味体育游戏,指导各班科学安排大课间活动,以达到科学锻炼、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巧“匀”时间 科学设置新课表
一些学校巧妙编排,从大课间中“匀”时间,科学设置课表。
为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丰富课间活动内容,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设计开发了适合学生课间参与的室内外活动资源,积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上午安排30分钟课间操,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统一锻炼,除了以课间操和集中跑步等运动形式,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项目指导。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下午在15分钟课间休息的基础上,增加了30分钟的大课间,安排了体育类、艺术类、益智类、活动类等开放性空间场所,由学生自主选择,帮助学生调节自我、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新学期一开学就启用了新的作息时间表。以冬季作息为例,8时20分至9时上第一节课,9时15分至9时55分上第二节课,9时55分至10时25分是30分钟的大课间,中午12时至13时30分为午餐午休时间,下午第一节课是13时40分至14时20分,然后又是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14时50分上第二节课,15时30分下课。
“调整后的课表,保证一天6节课,上午有两个小课间、一个大课间,下午有一个大课间。另外,15时45分之后还有两节课后服务,学生自愿参加,17时20分下课。”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相关负责人心里有本账。
“每个小课间多出来的5分钟,其实是通过优化大课间和课前准备时间,重新排列组合而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是,我们把上、下午各一次的5分钟眼保健操,放在了30分钟的大课间里,上午是课间操,下午是室外锻炼。”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相关负责人说,上、下午课前准备的碎片时间也被“匀”到15分钟的小课间里,保障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张弛有度,鼓励学生在享受课后放松时光的同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课前准备。
编辑/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