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一个月的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新成果。9月22日,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工地首次对公众开放,让市民走进遗址,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随着宫门、御路、河道、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发掘重现,粉彩瓷片、琉璃构件等文物相继出土,观者似乎可遥想到乾隆时期圆明园的极致壮丽之美。
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的带领下,20多名市民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与考古专家面对面,实地察看考古流程,了解考古专用工具,动手体验洛阳铲。在专家的指导下,市民向地下1米处挖掘,查看土质变化,从而了解“生土”和“熟土”的区别,感受时代变迁。
在进入遗址前,张中华向公众介绍了文源阁遗址考古工作的基本情况。
文源阁位于圆明园西北部,雍正时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
为配合文源阁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8月26日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拟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张中华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工作已进行过半,已发掘出宫门、御路、河道、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还出土了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
走进遗址可见围墙基址、建筑夯土台基、部分假山湖石、刻有乾隆御笔的玲峰石若干残块等遗存。“文源阁虽然叫阁,但其实有宫墙、宫门,是一个完整的建筑院落。”张中华介绍,随着挖掘工作持续推进,南部的宫门台基、墙基、台阶都被揭露出来。
与皇家常见的宫殿台阶不同,文渊阁宫门台阶随形造景,与周围假山建筑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宫门台基不远处,清代的排水沟也被挖掘出来,“这就是古代的下水道,大家注意看,这是一处暗沟,在地表上是看不到的,通过挖掘,我们揭露了暗沟的本来面貌,这处暗沟的位置和圆明园留存的历史设计图图示几乎一致”
从宫门向北望,假山的下部结构还保留着历史样貌,在考古工作者一铲一铲的挖掘下,用于皇帝登山的蹬道重见天日,观者可清晰地看出这条登山步道的形状和规格,从它的规模形制上,似乎可遥想到圆明园在清初时的盛世繁华。
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对文源阁及其东侧的碑亭进行发掘。据悉,本年度的文源阁遗址考古将持续到10月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