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自2006年起,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已完成12次全国大调查,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10部。基于2024年度最新调查数据,本领域专家学者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与专项报告,全面总结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用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并对中国未成年人最新网络交往情况、网络玩法、网络文化、网络素养等议题进行重点报告。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发现,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持续降低,未成年人触网时间的城乡差异较为显著。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各类AI上网设备开始涌现。未成年人网络信息检索、网络内容创作等基本技能不断提升,且掌握网络技能的年龄不断提前,但其网络素养课程普及率不高,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值得进一步关注。网络流行语是最受未成年人欢迎的玩法,网络模仿现象突出,游戏社交渐成风尚,网络文学、二次元、国风国潮等网络文化逐步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家长规范未成年人上网现象较为普遍,未成年人因上网问题与家长产生冲突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家庭内存在“网络技能互授”现象,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有显著影响。
蓝皮书指出了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AI技术与AI设备逐步受到未成年人关注,但其AI素养有待提升,AI鸿沟逐步出现;未成年人网络跟风模仿现象突出,网络或会导致社交焦虑、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青少年模式”实际使用率仍然较低,亟待从理念、内容、技术等层面进一步优化,等等。
蓝皮书就推进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用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应该加快推进我国互联网人工智能立法进程。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尚不完善。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给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带来的新挑战,我国要构建全面有效的保护体系、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应优先完善现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确保条例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应对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变化,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框架,同时引导互联网行业充分发挥自我监管的作用,未成年人家长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责任,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安全意识,为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安全提供保障,让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