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讲:“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庸者只会把目光定格在一件事上,智者却能在单个事件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
为人处世如同下棋,新手走一步看一步,谋一时争一域;高手却是走一步看三步,谋长久争全局。
“欲做大事,先明大局”,统筹全局,才能知道哪些应该舍,才能站在足够高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更好地规划人生。
谋事者争小利,谋局者争全局
历史上,对刘邦早年的评价是:“贪於财货,好美姬”。
公元前207年,刘邦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智取宛城、攻破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刘邦也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了秦国的奢靡宫殿中,无法自拔,樊哙等人的劝谏丝毫不起作用。
张良见状,找到刘邦,分析局势:告诫他,一方面秦朝衰落便是因此,我们若效仿,灭亡将近在咫尺;另一方面,项羽对大王虎视眈眈,敢问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项王吗?
刘邦幡然醒悟,放弃了当下的欲望享受,还军霸上,封存府库。对刘邦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是刘邦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每个人都知道自律,但是能真正克制欲望的人却少之又少。
史学家钱穆说:“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欲望就像是眼前的树叶,挪开了,人的视野才能开阔,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前行的道路。
谋事者看表象,谋局者看本质
清末太平天国愈演愈烈,曾国藩奉命平叛,组织安庆会战。
当时朝廷却催促曾国藩不要盯着安庆打,让他先保全苏州、杭州这些财税之地。
朝廷一心盯着财税,却没有理清整个局势的脉络。安庆是太平天国的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拿下安庆,湘军就能乘胜东下,直逼南京。可以说,安庆是当时太平天国的命脉。
曾国藩的战略是站在全局角度出发,朝廷却一直盯着一城一地的得失。这就是格局上的差距。
后来战局也确实如曾国藩预料的那样,湘军拿下安庆之后,节节胜利,直逼南京。以至于太平天国总理人洪仁玕也感叹,丢了安庆之后,基本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皆有大局观。他们会站在更高的维度,通盘考虑,统筹全局,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得失。
事物的答案永远比问题要高一个维度,思考任何事物都不能“就事论事”。拥有更高的视角,才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扩展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才能理清事情的脉络,在繁杂中逐渐清晰。
打开自己的格局,人生会有更多的可能,更大的天地。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