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给体检加项套上“规则笼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4 15:38

8月13日,广东佛山的周先生近期给母亲选购体检套餐时,原本1688元的中老年套餐,被加上甲功五项、骨密度、肝癌风险评估、阿尔茨海默病检测等项目,费用超过4000元。他为此感到疑惑:为什么机构宣传的体检项目总能切中人们的健康焦虑,高额的体检加项为何越来越多?媒体近日采访发现,许多人体检时遇到过类似情况:机构极力劝说增加检查项目,有的价格高达数千元,但并未得到满意的检查体验。(9月4日《工人日报》)

体检加项可以细分为两种,其一是体检前加项。由于体检套餐通常针对一个群体或年龄组制定,具有普适性,但缺乏个性化,因此总有人需要加以调整。当一位体检者被高度怀疑患有某种疾病时,应该在原有体检套餐的基础上,再增加检查这种疾病的项目,比如周先生的母亲若被高度怀疑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增加阿尔茨海默病检查项目就比较合适,否则就缺乏合理性。

更常见的体检加项发生在体检之后。体检是比较粗略的检查,体检发现一些可疑线索,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排除或确诊疾病,也就是说,这种加项属于体检后的复查。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加项不仅合理,而且有时不可省略。

但也要看到,体检属于典型的按项目付费,做多少项目,就收多少项目的费用,体检项目越多,收取的费用就越多。如此一来,加项就成为体检机构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在利益驱使之下,不合理加项就会大量出现,体现在体检套餐只加不减,甚至搞“拉网式”大体检,体检后则利用民众的恐病心理,诱导体检者做昂贵的复查等。尤其是,结节、肿瘤标志物等让人联想到癌症,很多体检者做多种检查,仅是为了买一个安心,体检机构更会借此牟利。

体检与诊疗的最大不同是,有病才看病,诊疗针对患者,而健康人也体检,体检在名义上针对健康人。健康人没有检查适应症之说,似乎每一种检查都可以用于体检。但诊疗不同,临床医生给患者开检查单,要确保患者具有该项检查的适应症,否则就属于超适应症检查或过度检查。临床医生乱开检查单,由于检查阳性率不达标,或检查费用占比太大,可能被医院和医保部门盯上。体检和诊疗之间的区别,导致体检加项有时可以信马由缰。

其实,体检和诊疗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比如对体检套餐进行加减,是根据体检者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安排,带有诊疗性质。体检后加项复查,涉及到诊断和鉴别诊断,而诊断和鉴别诊断属于极为重要的诊疗环节。从理论上讲,加项无论发生在体检前还是体检后,均以诊疗思路为依托,加项应该被当作诊疗行为来约束和监管,为之套上“规则笼头”。

医院有许多诊疗规范,但在体检机构,相关规范还很不健全,尤其在确定检查项目方面,体检机构缺乏基本约束,自由裁量权太大。明确加项要具有适应症,且受到阳性率等指标的约束,才能确保体检加项出于理性,随意加项现象得到遏制。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对“神化”的体检加项也需“体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1
体检领域也需提防“神医”坑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1
医院的体检套餐太多不会选?这份攻略分享给您
人卫健康 2024-07-20
北青快评 | 对医院欺诈骗保“屡罚屡犯”该作何反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3
北青快评|对国内首个“近视神药”获批上市要保持理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北青快评|城市体检如何帮助治好“城市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9
北青快评 | 随意下“体检不合格”结论滥用了单位话语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0
北青快评 | 办公室跟风“吸氧提神”当慎之又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