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07:35

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开展普通高中集团化课程创新实验、孵化数个引领性教育领域大模型智能体……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北京将启动课程创新引领、教学改革深化、学生素养提升、教学评价改进、专业支撑保障、数字化赋能六大行动,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六大行动从今年开始部署安排,持续推进至2027年。

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

在课程创新引领行动中,北京落实市、区、校三级课程建设与管理责任,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实施方案》提出要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课程,研制地方课程纲要。科学赋予学校(集团)课程实施自主权,深入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具体形态。学校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因校制宜规划课程实施。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全市课程教材实施监测方案,研制监测标准、组织监测工作,重点监测课程教材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为有效推进课程教材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本市同时启动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将打造改革项目平台。全市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集团),建设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基地,支持一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点问题,探索不同区域、学校的有效实践模式。开展普通高中集团化课程创新实验,突破学段、校际边界,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更加丰富、优质、适切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连续培养、联合培养。鼓励各区相应设立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将教材选用权下放到教育质量高、管理能力强的普通高中学校。

鼓励高校实验室等向中小学开放

在学生素养提升行动中,《实施方案》提出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探索突出德育实效、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浸润、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区域深化读书行动的有效途径。

本市推进“大思政课”改革,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融合衔接。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积极开发建设与学校思政课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丰富内容鲜活的素材,把思政教育从课内向课后、课外、校外延伸,上好“大思政课”。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探索场景式育人培训和“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体育和健康情况的监测预警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落实相关课时要求,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学段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观念、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美育浸润方面,本市将广泛开展艺术节等美育实践品牌活动,建立常展、常演、覆盖全员的艺术展演工作机制,面向全体学生搭建班级、校级、区级、市级美育平台。

本市还明确加强劳动教育。推动以校为单位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渗透,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指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常态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充分发掘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课程。

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本市支持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的创建,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鼓励高校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等向中小学开放,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实践活动。

孵化数个引领性教育领域大模型

《实施方案》还提到,北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统筹实际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互动关系,积极构建新情景、新场景、新赛道、新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在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本市以北京智慧教育平台为枢纽,上联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下接区校资源平台,统筹建设全学科全领域智能化资源供给体系。开发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畅通数据资源开放供给渠道,采取师生自由创造、学校自主建设、政府广泛征集等多种方式,重点增加STEM教育、科学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参与资源建设。丰富资源形态,集纳教辅、教案、课件、教学设计等类型资源。基于资源供给平台,部署智能作业、互动课堂、线上教研、辅助阅卷、教育评价等数字教育工具。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本市促进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培育一批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孵化数个引领性教育领域大模型智能体。推动以智助学,开发推广智能学伴,实施智能辅导,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以智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精准教学,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育人活动。推动以智助管,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依托教育新地图,支撑一站式教育学习服务。推动以智助研,构建数据驱动、基于证据、精准诊断和反馈的教科研新范式。深化“双师课堂”应用,促进优质师资跨校、跨区共享。鼓励中小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主动防范人工智能应用中潜在的道德伦理等方面风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教育部: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 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1-22
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首都教育 2024-10-16
北京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将建一批实验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1
数字化成首都基础教育关键词 北京市召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北京经开区三课程获评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亦城时报 2024-04-12
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中国教育报 2024-03-26
教育部部署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光明日报 2024-01-04
教育部: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