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月30日在德黑兰拍摄的哈尼亚(中)摄影/新华社
8月1日,伊朗为在德黑兰遇袭身亡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举行隆重葬礼,据称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下令直接报复以色列。当晚,60余枚黎巴嫩真主党的复仇火箭弹飞向以色列北部。尽管以色列刻意拱火助燃中东危局,但是,哈尼亚之死尚不至于让中东局势进一步失控。
7月31日夜,在德黑兰参加伊朗新总统佩泽希齐扬就职典礼的哈尼亚于住所遭受突袭而亡。伊朗政府指责以色列是幕后黑手。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发布哈尼亚肖像并注明“已被清除”,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含蓄地称已“给予伊朗代理人毁灭性打击”。《耶路撒冷邮报》援引以情报人士的话称,哈尼亚死于以方预制的遥控炸弹,而选在德黑兰动手就是要羞辱伊朗。
哈尼亚之死表明,以色列再次侵犯伊朗主权、领土和领空,严重违反国际法准则,刻意挑动国家间暴力冲突;以色列不经司法程序肉体消灭敌对派别领导人,严重违反人道主义法。中国外交部表示坚决反对并谴责暗杀的行为,伊朗、俄罗斯、土耳其等也大加挞伐。美国称无涉其中,并与英国、法国在安理会阻挠通过谴责以色列的决议案。
哈尼亚被杀并不令人意外,他早已是以色列悬赏捉拿和追杀的对象,被以色列官方形容为“行走的死人”。2004年以降,以色列相继在加沙斩首艾哈迈德·亚兴、阿卜杜勒·阿齐兹·兰提斯等两代哈马斯领导人,更多哈马斯军政要员都在死亡名单上,对其追杀范围从未局限于被占领土。以情报官员称,本可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终结哈尼亚性命,最终在安保严密的德黑兰实施,“旨在更为引人注目且置伊朗于尴尬境地”。
此轮冲突爆发后,以色列誓言对哈马斯人员斩草除根,甚至明确只有卡塔尔是哈马斯高官唯一“免死之地”。今年4月,以军炸死哈尼亚的三子四孙,包括三名女童。有消息称,哈尼亚家族已有60多人死于以色列之手。
哈尼亚是哈马斯创始人之一,是2006年哈马斯获得自治立法机构选举后推选的首任总理,以相对温和与稳健著称,也是本轮冲突爆发后四处奔走推动停火的巴方主谈手。以色列在谈判屡遭挫折时肉体消灭关键谈判对手,堪称明火执仗地拒绝和谈并延续战争状态。
哈尼亚死前一周,巴勒斯坦14个派别刚达成里程碑式的《北京宣言》,哈马斯等激进派别宣布接受“两国方案”,承认巴解组织唯一合法代表地位。这实际表明哈马斯在默认“奥斯陆协议”而通过选举角逐自治机构领导权18年后,再次公开释放和解善意并接受以色列的合法存在。以色列此时执意消灭哈尼亚,试图堵死巴勒斯坦内部和解之路,继续分化和弱化巴勒斯坦阵营,从而长期从中渔利,维持现状并拒绝“两国方案”。
哈尼亚被杀后,哈马斯宣布冻结停火与交换人质谈判,重申“绝不承认以色列”并将斗争到底。而这恰恰为以色列政府所期待,进而以政府有理由坚持在加沙“去哈马斯化、去武装化、去极端化”。经此波折,巴以冲突还将以加沙为主战场、低烈度并长期化存在,哈马斯及其他武装派别将借助游击战继续袭扰以色列,其地区盟友将继续围猎以色列,而以色列的战争状态也自然得以延续,内塔尼亚胡有望无限期推迟被反对派“秋后算账”。
以色列在德黑兰追杀哈尼亚,继今年4月空袭伊朗驻叙利亚领事馆后再次侵犯其领空、领土和主权,挑衅、威胁甚至羞辱伊朗领导层。以色列越境炸馆行动曾引发伊朗象征性、惩戒性远程空袭,但双方就此扯平且及时刹车,避免巴以冲突继外溢到整个东地中海地区后又向“世界油库”波斯湾扩展。
以色列此次袭击可谓得寸进尺,也让国际舆论担心以伊会否再次直接对决。不仅如此,以色列此前一日炸死黎巴嫩真主党要员之一福阿德·舒库尔。真主党相继宣布将为舒库尔及哈尼亚复仇,胡塞武装也有类似表态。以色列一次捅了好几个马蜂窝,实在是不嫌事大。
不过,哈马斯没有实力对以色列以牙还牙,伊朗不会冲动性地与以色列陷入全面战争,真主党将避免触发第三次黎巴嫩战争,以色列无心也无力大规模“北伐”而陷入更大泥潭,大选进入关键阶段的美国在承诺保护以色列的同时,也敦促其勿再火上浇油。总之,哈尼亚之死不会使局势发生实质性变化。
哈尼亚是哈马斯的大人物,是以色列“死亡名单”上最新而非最后一位。然而,放在中东冲突大进程里,哈尼亚只是非正常殒命的人物之一,很多顶流政要曾先于他猝然倒下:约旦国王阿卜杜拉(1951年)、埃及总统萨达特(1981年)、黎巴嫩总统杰马耶勒(1982年)和总理卡拉米(1987年)、巴解组织二号人物阿布·杰哈德(1988年)、黎巴嫩总统穆瓦德(1989年)、以色列总理拉宾(1995年)、黎巴嫩总理哈里里(2005年)……
并非大国的以色列,以一己之力与伊朗和四大地区武装构成的“抵抗轴心”还能周旋多久和消耗多久?
文/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