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室“远古生物”如何“重见天日”
新华社 2024-07-29 15:31

2024年5月,陕西省甘泉县公安局破获了一系列涉及盗掘古脊椎动物化石的重大犯罪案件。警方摧毁了两个犯罪团伙,逮捕了25名涉嫌犯罪人员,涉案“龙骨”1.4吨。

长期以来,盗采盗挖、贩卖古生物化石的情况在国内许多地区均有发生。急速飙升的价格、炙手可热的行情,使得古生物化石盗挖盗采现象屡禁不止。还有一些人将形状精美的古生物化石当作艺术品进行走私贩卖,在一些旅游市场,含有古海洋生物化石的石板、石块能够随意买卖……

从多地破获的案件以及排查情况看,古生物化石保护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一边是保护不力,一边是利用不佳。如何破解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利用的两难困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在多个化石产地采访,倾听专家和基层干部的看法。

保护难:盗采盗挖和人为破坏突出

2023年以来,盗挖贩卖古生物化石行为有所反弹。受访者认为,当前古生物化石保护仍面临盗挖贩卖多发、安全隐患突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

2023年9月,云南省泸西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成功破获一起盗掘古脊椎动物化石案。经鉴定,盗掘的3块古生物化石系中三叠世古脊椎动物化石(距今2.4亿年左右),包含海生爬行类和鱼类化石,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化石,对研究海生爬行类的分类演化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复苏都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8月,宁夏海原县侦破一起盗挖古脊椎动物化石案,警方共查获“龙骨”180余公斤。据介绍,海原县盗采集中区域有各类盗洞319处,同心县有144处,红寺堡区有28处。被盗挖过的区域盗洞密布,盗挖产生的碎石、土方随意倾倒,对地表植被、原始地貌造成压占、破坏。

除了有目的的盗挖盗采,一些人为损坏化石的情况也同时存在。尤其随着各地建设不断推进,施工中无意损坏古生物化石的情况时有发生。

2023年12月1日,云南省马龙区接到群众反映,陆良至寻甸高速公路马龙段(旧县街道普达服务区)工程施工发现古生物化石,马龙区立即通知项目建设单位停止施工并做好保护工作。

在云南省文山市三七产业园区一家企业,记者看到院子里立着一块含有大量古海螺化石的石头。工作人员说,厂区一带分布有古生物化石,建厂时把含有古海螺化石较多的这块石头保留了下来。

桂林市南边村是广西境内知名度较高的古生物化石遗址。广西一名地质专家说,2023年他到该遗址时发现,当地政府在发掘区设立了保护区,搭建了围挡,但仍有新生脚印和人为破坏痕迹。

近年来各地保护力度明显加强,但仍面临不少难题。受访者认为,首先是专业人员缺乏,制约了保护工作有效开展。黑龙江一县级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说,该中心现有人员多为财会、中文专业,缺乏学地质或古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人员,难以胜任专业的化石保护工作。

同时,古生物化石埋藏点充满不确定性,考古调查人力物力需求量大。黑龙江大庆市博物馆馆长张凤礼表示,古生物化石的考古发现与人文考古工作有很大不同,古生物化石的埋藏地点往往不确定,通过自然裸露和各种动土发现居多,广泛调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且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化石考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利用难:大量珍贵化石资源还在沉睡

“珍贵化石保护好后,更重要的还是利用!”记者调研时,多位专家、基层干部都发出感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化石产地点多面广,许多分布在山区、沙漠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保护监管成本高,商业性开发受限,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在全国53处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里,不少地方在资金、人才、科学价值发掘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配套的修复和文旅等项目难落地,资源流通链条未理顺,导致有珍贵研究价值的化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只能“沉睡”在博物馆地下室。

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目前已建设为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该古生物化石形成于距今2.25亿年前三叠纪的海湾,鱼龙、鳍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数量巨大、种类众多,保存形态精美完好,为全球同期地层所罕见。

然而,记者在该公园地下室看到,大量的化石堆积,未能重见天日。公园工作人员说,近年来关岭县相关部门大力打击盗挖盗采化石的违法行为,收缴了上万块珍贵化石,但目前修复项目陷入停滞,收缴的化石长期“沉睡”,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周洪标说,关岭县公安机关移交破获走私仓储化石上万块,需要修复后才能进行展示,但光是修复都存在3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缺口。“近年来我们也利用一些小型项目进行修复,但效果有限。”

同时,地质公园现有的博物馆、原位馆、鱼龙实景馆、软件设备等都于2000年初建设购置,破损情况严重,难以满足当下文旅需要,公园年接待游客量只有5万人左右。

云阳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是重庆市云阳县地质公园的核心资源,自2015年开启勘探和保护研究至今,已形成规模庞大、全球瞩目的化石群。目前,当地正以恐龙化石资源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规划了8.37平方公里土地发展文旅产业,但也面临项目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

黑龙江省大庆市博物馆有着全国乃至全球最全、最专业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馆长张凤礼说,目前博物馆想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展现猛犸象化石骨架等“镇馆之宝”,发挥科教作用,但数字化建设投入较大,需要后续争取项目资金来解决。

资金难,价值转化同样有短板。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化石资源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转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部分化石资源相关产业的上下游衔接不够紧密,导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低。对一些伴生的化石资源或其副产品,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价值,造成一定程度的闲置和浪费。

同时,随着研学热的兴起,珍贵化石在大、中、小各级研学方面都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化石研学教材、课程、设备等还存在不少空白,配套产品开拓空间可观。

关岭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陈泫池说,近年来她将关岭出土的海百合、鱼龙等精美化石做成拓印产品,市场反馈很好,但从全国层面来看,高质量的化石拓印产品非常欠缺。

此外,化石资源流通目前也存在堵点。例如,地质公园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禁止开展建设,地质公园在做好化石保护和发挥社会经济价值的“平衡木”上不免有些为难。

周洪标等业内人士说,目前的古生物化石保护非常严格,对有收藏价值的化石,博物馆之间的租赁、流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造成利用不足。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刚认为,目前我国关于化石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但在化石资源利用方面的激励性措施不足。例如,在古生物保护条例出台前,我国已有不少收藏家坐拥大量化石收藏,其中不乏极具价值的藏品,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从法律上保障私人藏家的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部分化石的“沉睡”。

打通利用机制“唤醒”化石资源

受访专家、基层干部表示,古生物化石具有多重价值,做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科研科普亮点和文化热点,要把应保护的保护到位、可利用的充分利用好。

首先,要适时修订完善化石保护条例。业内人士认为,《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对各个执法主体的权责规定不够明晰、处罚措施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特别是地方尚未出台针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实施细则。建议适时修订完善化石保护条例,全面规范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监管及责任追究,重点解决保护范围、管理权限、化石分级、审批流程等影响管理效率、开发利用、市场交易等问题。

其次,要鼓励科研、教学、科普机构合理利用化石,支持合法市场和渠道的化石交易。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工程师任轶青建议,支持教学单位基于教学目的,在保护区外挖掘重点保护化石,系统性挖掘一般保护化石;支持国有、公益性科普机构开展公益性化石采集、征集、捐赠,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向国有科普机构捐赠化石;支持民间收藏机构积极开展科普,壮大科普力量。

周洪标建议,要探索化石外出展览的流通机制,如采取租赁、有偿展览等方式,既增加化石产地的财政收入,又能让化石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陆刚建议,可对发现的化石资源进行细化分类分级,根据价值高低采取相对应力度的保护措施,杜绝“一刀切”。

第三,要建立联合保护机制,完善考古保护体系。张凤礼建议,成立文化、发改、自然资源、水利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从行业管理上多方搜集线索,通力协作。同时,发动民间力量,更多地掌握发现化石埋藏地点信息,及时开展保护和考古工作。依托已发现的化石地点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力求取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化石发现和保护体系。马龙区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对化石相对富集地,应建立保护区,对建设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和必要限制。

此外,国家、省级层面在化石修复、化石展陈馆(设备)、园区监管和化石保护以及地质研学基地建设方面,要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同时可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基础设施和研学教材课程开发等方面给予指导,如选派化石专家指导化石修复、园区建设等工作。陈泫池建议,结合精品化石旅游线路,开发化石拓印、模型、服饰箱包等文创产品,同时积极参加旅游展会,拓宽化石附加值市场。

文/蒋成 郭可树 浦超 孙晓宇 田子骏 周凯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图记|在苗岭深处讲述古生物故事
新华社 2024-07-18
美国华裔青少年感知云南古生物化石的“远古呼唤”
中国新闻网 2024-06-24
头足类菊石在出口货物中被查获,系古生物化石
澎湃新闻 2024-06-18
厦门海关截获28块古生物化石
央视新闻 2023-12-12
探秘古生物“王国” 畅想2亿多年前“繁荣”的海洋世界
央视新闻 2023-08-20
河南首个地质文化乡镇获批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22-11-02
国宝级古生物化石亮相辽博 还原中生代生活场景
中国新闻网 2022-10-25
北京海关移交219件罚没化石及古生物制品
中国新闻网 2022-07-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