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浣纱终别离,断缆身负家国义。”7月13日至14日,舞剧《西施》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究竟这个从苎萝山下走出的浣纱女是如何肩负起复国重任?她的内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成长?不妨走入剧场来寻找答案。作为诸暨市文化艺术顾问,舞蹈家杨丽萍表示:“舞剧《西施》从年轻人的角度,完成了对经典IP的全新解读,很有新意,也很有想法。”
舞剧《西施》中每个舞段各有其亮点,尤其是西施的代表舞段“响屐舞”,她与众宫女脚蹬木屐、裙缀小铃,在不断铺陈变化的木板舞台上翩翩起舞。木屐与木板碰撞的回声“铮铮嗒嗒”,舞者裙上的铃铛“叮叮当当”,相互交织成一支欢快的交响。舞蹈队形变幻莫测、舞姿婀娜优美、音乐欢快跳脱,再现了传说由西施首创、世界上最早的“踢踏舞”。
作品还引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拳”元素。编导别具创新地将“船拳”融入越王练兵段落的编舞,化拳为舞,于方寸之间舞动乾坤。巧妙地借助道具,展现出战士们在船头演练厮杀的雄姿英发;再通过多媒体的光影助力,营造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浑气魄;铿锵有力的鼓点,仿佛传递着越王呼之欲出的复国之志,看得人热血沸腾。
此外,剧中教习嬷嬷的独舞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舞蹈弹跳和武术技巧刚柔并济、相得益彰,通过身体的流畅性和动作的力量性,展现出古典舞独特的韵味。这段独舞展示了中国舞的魅力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刚柔并济,诗情画意,通过身体动作的流畅和力度,展示了古典舞韵味的独特之处。
舞剧《西施》总编导王韬瑞在舞台上为观众营造了两层幻境,一层是西施对于爱情的幻想,另一层是勾践为了复国大业为吴国营造的纸醉金迷的假象。这两层幻境通过倒置的舞台布景来呈现,亭台楼阁、山峦船舶都被倒置在了舞台上方,呈现一派镜花水月之像。“这种镜像之美不仅是舞台呈现,更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共鸣。”他希望观众在西施的“自我蜕变”中也能反观到自身的成长心路。
该剧注重东方极简美学的意象表达,留白艺术在剧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在舞美还是舞段设计上,作品摒除传统、刻板的形式美,将东方雅韵与现代极简相结合,给观众想象空间。整个舞台充满纸雕质感,配合留白的灯光艺术、虚实结合。一船一桨一空地,潺潺溪水身前过,一方红绢两花烛,礼成人去空成欢。
作品由阳东霖和贾雷担任服装和造型的设计制作,主打游走于时尚与古典间的新国风理念。服装制式根据春秋时间古越服饰特色进行意象化提炼的,服饰用色皆选自中国传统色,如响屐舞中浓烈的烟脂和朱红色、郑旦身上的石青色,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国画颜色。“这是一场探索女性成长与蜕变的绽放之旅。”出品人、总制作人谢琼表示:“西施代表着一种女性力量,让人感悟其心怀天下的胸怀。”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