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有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这是联合国首份关于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表示,决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增强人工智能领域能力建设的热切期待。
协商一致反映国际社会期待
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联大全会介绍决议草案时表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但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尚未能真正接触、使用人工智能并从中受益,全球数字鸿沟仍有扩大之势。广大联合国会员国普遍期待就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共享人工智能知识成果。
北青报记者获悉,决议从提出到通过历时约2个月。在提案过程中,中国召集并组建了核心小组充分酝酿。此后,中国秉持透明、开放和包容原则,主持了多次大范围磋商和密集的双边沟通,广泛吸收各方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评价。各方在磋商中展现了负责任和建设性态度,围绕各种利益诉求坚持求同存异,最终达成协商一致。
吴沈括分析认为,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增强人工智能领域能力建设的热切期待,以及提升人工智能治理水平的迫切需求和对于联合国决议思路的深度认同。
“能力建设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领域有着突出的基础性意义和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有效的能力建设,可以切实提升国际社会对于人工智能治理的方向、价值和实现方式的有效把握。”吴沈括说。
破解人工智能碎片化治理局面
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支持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实现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决议中还特别提出,联合国秘书长在下一届的联大中要提交正式报告,来总结中低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当中遇到的问题。
吴沈括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数字化发展的场景,但我们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也在迅速地变化,比如人工智能的算法歧视、内容伪造以及决策差误等。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面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以及相关风险防范、处置等方面存在技术短缺等能力不足。同时,全球范围内关于人工智能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方案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碎片化治理的局面,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做出一个有效的回应和方案设计。
此次通过的决议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风险做出了全面的阐述,对国际社会已有的治理共识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并对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应当实现的价值目标、实现方式以及切实增强广大会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治理当中的代表性发言权都做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能够帮助和支持国际社会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切实提高认知、增强能力并且完善治理。
中方将推动决议落实
去年10月,中方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傅聪表示,决议充分反映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要义,顺应了广大会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热切期待,体现了对多边主义和联合国的积极支持,是在联合国平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方期待以本决议通过为契机,同广大会员国一道积极推动决议后续落实,以实际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傅聪说。
7月2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答记者关于决议的相关提问时进一步表示,中方高度赞赏所有会员国对该决议的大力支持和为通过决议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愿以此为契机,同国际社会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决议后续落实,在联合国框架下帮助相关国家加快发展相关能力,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月4日至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将在上海举办。毛宁表示,中方期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上海充分交流看法、凝聚共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赵红信
校对/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