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避“坑”填“坑”合力保障高校毕业生求职权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4 07:10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在毕业生忙于投简历、面试之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躁动”起来,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致使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对此,教育部近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提醒毕业生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防止跌入各类求职陷阱。

又到高校毕业季,又到求职关键期。当毕业生们满怀着梦想与期待为找工作而奔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却从中觅得了大量“商机”,想方设法地给毕业生挖各式各样的求职“坑”,对毕业生进行围猎。在这个节骨眼上,教育部专门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求职风险提示,给毕业生打了一针预防针,有助于毕业生增强对招聘侵权行为的警惕意识,看清招聘侵权的种种套路,提升规避求职陷阱、依法维权的能力。本质上,这种风险提示也是就业指导帮扶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教育部门呵护高校毕业生权益、助力毕业生安全求职的责任意识。

为更好地保障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权益,在提示毕业生规避求职“坑”的基础上,有关责任主体还应全力填“坑”。实际上,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诱导求职者逐步暴露个人信息、下载刷单App,骗取求职者钱财;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圈套;以“拿高薪”“升职快”为诱饵,骗取高额中介手续费;诱骗求职者办理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给求职者设置有“猫腻”的劳动合同陷阱等,都是存在多年的老套路,并不高明。这些求职侵权套路之所以屡试不爽,主要是抓住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焦虑,利用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多数求职侵权套路都踩踏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都对应着行政处罚责任乃至刑事责任,也都对应着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教育、人社、网信办、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有必要建立联合治理机制,明确责任,共享信息,统一行动,以媒体曝光的问题、求职者投诉举报较多的问题为重点,加大对求职侵权套路的打击力度。要根据投诉举报信息、有明显欺诈误导嫌疑的网络招聘信息顺藤摸瓜,端掉侵犯求职者权益的黑灰产链条,让侵权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应依法把侵权者拉入黑名单,对侵权者实施禁业限制和失信惩戒措施,并曝光典型案例,解构求职侵权的套路,向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发出更清晰的警示。

相关招聘网站、社交平台等也应进一步完善招聘信息发布的规则和标准,加强对招聘主体、招聘信息的审核把关,依法设定招聘信息发布门槛,细化招聘信息发布的负面清单。对资质不全、遭遇投诉举报较多、因违法招聘有过被处罚记录的招聘单位或中介机构采取招聘信息发布限制措施,要求招聘单位或中介机构限期整改。如发现招聘单位或中介机构发布虚假不实的招聘信息,或有其他招聘违法侵权行为,及时采取删除信息、封限账号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

相关部门、高校、招聘网站、求职者等多方主体增强责任意识,形成避“坑”填“坑”的合力,必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求职维权效果,为高校毕业生营造更加诚信、公平、安全的求职环境。

文/唐山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合力防范毕业生求职“踩坑”
经济日报 2024-08-27
求职服务成生意,谁来帮求职者避“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4
高薪急聘当诱饵虚假招聘骗钱财 教育部提醒 毕业生求职需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法治日报 2024-06-11
大学毕业生求职该如何先学“避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依法填平招聘暗坑陷阱
法治日报 2024-05-25
教育部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 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骗取钱财
法治日报 2024-05-23
“付费内推”“阴阳合同”……毕业生求职如何避免落入圈套
经济日报 2024-04-14
教育部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指南 避免落入“付费内推”等虚假招聘陷阱
法治日报 2024-04-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