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文化学者)
珠宝市胡同是前门大街西侧的里街,南北走向,南起大栅栏街,北至前门西河沿,长250米,宽4.5米。清末成巷,称珠宝市,巷名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定名珠宝市街。珠宝市既是京城最古老的珠宝玉器交易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融市场。
由北向南望向珠宝市街
京城最大的珠宝交易市场
清初实行满汉分城而居政策,规定旗人不得经商,戏院、茶园、妓院只准许开设在城外,客观上再次推进了前门外商业的发展。珠宝市胡同 是前门大街西侧的里街,清末成巷。过去巷内多殷商巨贾,拥有众多经营珠宝、玉器和首饰的店铺。当时,北京许多官胄世家多以搜求珍宝为贵。一些富户因官场变幻,或家道中落,所藏珍玩又复流入市场,外地不少珍宝文物也往往到京求售,珠宝市自然而然成为前门外重要的珠宝玉器交易场所。为此,珠宝市内的银钱业也随之兴起,开设有义昌源银号、三益兴银号、万聚银号、天兴号金珠店、天和号银钱店等20多家。
历史上,我国使用银锭和制钱作为现金支付工具。但是作为货币的白银,又有大小和成色的区别,于是便出现一种独特的行业——炉行。“炉行”又称“炉房”或“银炉”,即官府批准熔铸银锭的作坊,或将大块银两剪成碎银,用坩埚熔化散碎银两铸成大小元宝。悬挂在炉房门首的市招(幌子),是个蓝色金边象征银锭的木牌,下面系着布帘,木牌上面分别写有“倾化银两”“散碎成锭”等字样。
清道光年间,直隶深州孤城村的卢天宝在珠宝市创立久聚炉房,成为近代北京第一家有影响力的炉房。后来卢氏的亲属也纷纷到北京开设炉房,诸如珠宝市的复聚、万聚、全聚、增盛、增茂、聚增、德顺等炉房,都由卢氏亲族所开。到晚清时,北京已有不少家炉房,其中以珠宝市的26家最为出名,称“官炉房”。相传珠宝市的炉房都开路西,由于早期在北京从事炉行的多为直隶深州人,其次为束鹿人、冀县人,时称“深束冀帮银号”。
1900年“庚子国变”,大栅栏、珠宝市遭遇大火。据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所著《梦蕉亭杂记》记载:“大栅栏以东珠宝市为京师精华荟萃之地,化为灰烬。火焰飞入正阳门城楼,百雉亦遭焚毁。此诚我朝二百年未有之变。炉房二十余家均设珠宝市,为金融机关。市既被毁,炉房失业,京城内外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大受影响。” 《都门纪变百咏》描写当时情形时写道:“祝融虐焰上千霄,金店银炉一例烧。百万商民齐束手,市廛景象太萧条。”
珠宝市街位置示意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金融交易市场
珠宝市街西,有一条长40米、宽1.5米的死胡同,名钱市胡同。胡同的最窄处仅40厘米,为北京最窄的胡同。清《朝市丛载》记载:“银钱市,在前门外珠宝市中间路西小胡同。”
所谓银钱市,顾名思义即是银锭与钱币兑换的场所。钱市的形成与炉行有关,由于过去我国使用银锭和制钱作为现金支付工具,自然出现银锭与制钱两种支付工具之间的兑换比价。制钱以文为单位,法定一千文为一串,合银一两。入清后,政府规定大宗交易及国家财政结算和征纳税款时,数额在一两以上者必须收取白银,一两以下和小宗买卖可以用制钱。但在实际流通中,银钱比价时有波动,所以在炉行集中的珠宝市街,形成了钱市。凡在这里经营的商家均需经过官府批准,最早官方批准的只有“大通银号”“万丰银号”等十八家,号称“十八案”。《北京地名志》载:“钱市,钱商每日集于此交易。”
清代的官办银钱交易大厅,是一座大罩棚,在钱市胡同最西头,简称“钱市”,钱市胡同由此而得名。当时北京全城较大的商号、钱庄、粮栈及各行各业,每天早晨都要到钱市参加交易,将银两换成制钱,或将制钱换成银两。过去没有电话等通讯设备,据说被派到钱市查看比价的钱庄或商号职员,都会带几只鸽子,把波动价格用暗码写到小布条上,飞鸽传信报告给自家老板。
民国建立之后,炉行失去了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加之币制改革,对贵重金属熔铸的市场需求萎缩,致使钱市无市,炉行萧条,才改建成银号铺房。以后钱市胡同两侧的银号不断向外扩建,侵吞公共通道,遂成北京最窄的胡同。
钱市胡同内现留存有10户门牌,依然保留着清末“十八案”炉房和银号的部分遗址:1号,典型中式店铺,共二层;2号,原炉房冶炼银锭处;3号,门上石匾:大通银号,共三层,西洋柱饰;4号,原炉房冶炼银锭处;5号,两层楼中式建筑;6号,砖门楼;7号,钱市交易大厅旧址;8号,大门有排铺板;9号,中式铺面房;10号,中式铺面房。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市场。作为西城区级保护单位,其与珠宝市街、粮食店街腾退后恢复原貌,重现清朝小银号群,同时建为“银钱业博物馆”。
供图/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