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 建筑师曹晓昕一部新书 竟有这么多建筑界大佬打CALL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16:14
《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新书发布及学术研讨会上, 建筑师曹晓昕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然有这么多建筑界大佬为他打CALL。在北京青年报看来,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关注,根本原因是它的内容并非局限在“建筑”,而是跨越了边界。这也佐证了多年来曹晓昕在建筑设计以外的“不务正业”,对日常器物与生活的痴迷,恰恰踩对了节奏——假如建筑师不留意日常,没有时间关注细节,习惯性地把尺度建立在鸟瞰的位置上,那就不可能设计出让普通大众读得明白且用着开心的建筑,也不可能真正将对城市与生活的关切注入设计之中……一本书引发的思考,不会因为发布会的结束而结束。

2024年4月8日下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跨越边界”学术研讨会暨曹晓昕《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新书发布式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功举办。百余位建筑行业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并围绕新书的内容展开了交流讨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新书发布

开幕式由《建筑技艺》杂志运营总监杨琳主持。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院士,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宋源致辞。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任庆英、范重、赵锂三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助理魏巍,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仲继寿、马海、刘燕辉等领导。

《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与研究丛书之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介绍了新书内容,并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各位领导为新书出版所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曹晓昕副总建筑师为与会来宾介绍新书内容

崔愷院士作为该书的荐书人,对新书出版表示祝贺,并对曹晓昕建筑师在过去十几年的实践中勇于跨界、不断创新,将对材料与工艺的研究融入日常的、富有建筑师情怀的可贵探索给予充分肯定。

修龙理事长作为曹晓昕的老领导,深情回顾了二人共事的过往,充分肯定了他为中国建筑学会所做的包括“2018年首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建筑学会展区设计”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修龙理事长还表示,建筑行业正在面临重大变革,作为设计行业中坚力量的曹晓昕建筑师,用《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这本书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为新书作序的宋源董事长回顾了曹晓昕建筑师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年的工作实践,也期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助推设计行业探索新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也为新书作序。他通过视频表达了对曹晓昕建筑师“跨越边界”设计实践的肯定,希望通过曹晓昕建筑师的努力,能够将百年前包豪斯的精神延续至当代及未来。

为本书作跋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评论家周榕,荐书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装饰》主编方晓风,同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机关联合分党校副校长吴为民也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期待曹晓昕副总建筑师能够继续突破设计的边界,以积极态度应对未来的设计发展。

开幕式最后,曹晓昕副总建筑师向中国建筑图书馆赠送本书,朱辉馆长为本书颁发了收藏证书,《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也由此被中国建筑图书馆正式收藏。

朱辉馆长向曹晓昕副总建筑师颁发收藏证书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环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老师担任主持人,柳冠中先生、李久太博士以及曹晓昕副总建筑师进行主题分享。

支文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时代建筑》主编

《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新书出版感言

曹晓昕是当代中国第5代建筑师的优秀代表,是一位勤于思考、思辨及总结的职业建筑师。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每一个作品几乎都有文章发表。对于建筑师来说,物质性的“空间作品”当然是第一位的,是“一次作品”和“元作品”;但从建筑学术发展、理论探讨和文化传播传承的角度,学术论文和图书出版作为“文本作品”,其意义和价值是巨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 “文本作品”的创作,这是对“空间作品”的再次创作,实际上是二次作品,有时候并不比“空间作品”的创作简单。建筑师通过对设计成果和经验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以文本的形式凝练自身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和设计逻辑,通过论文写作、图书汇编、专题展览和会议宣讲等媒体形式,积极参与话语的讨论,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文本作品在设计表达和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文本作品”的创作,建筑师的“空间作品”得到了学术意义上的凝练和提升,最重要的是只有“文本作品”才会有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曹晓昕的专著《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的出版,可以理解为是建筑师的三次作品的创作成果,建筑师以图书独特的结构关系梳理和汇集自己的一次作品和二次作品,还包括其他专家学者的点评,其效果和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一次和二次作品了。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荐书人

《“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的绿色生存方式》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绿色可持续的生存方式,而这意味着勤俭,意味着节制欲望、适可而止。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会反作用于物质。设计的意义就在于将人类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之上,它的边界也并不是局限的,而是横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看,设计师是要“见众生”的。也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未来发展的力量,提升自己的视野广度,不再单单局限于物质本身。只有甩开这样的束缚,我们才能找到现代中国的设计发展道路。学习历史并非是为了重现往日,而是为了“看背后的影子、找到前方的太阳”。

柳冠中教授的分享

李久太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站长

威海精致城市研究院主持人

《设计的第一决策人》

无论设计院还是事务所,大多把设计先认定为服务,目标主要是赚取设计费。当然,素有理想主义的建筑师/设计师们也是从未放弃要“出作品”。然而作品的品质几乎是无法保障的,因为设计的第一决策人不是建筑师本人,工程品质的掌控更不取决于我们这些“绘图员”。因此,若要坚守设计的品质,保证设计的赋能,按照传统的自我定位抑或旧有的运行机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做“设计的第一决策人”,才能更大程度令优秀设计落地,更大程度保障项目实现的品质甚至运营的活力。本次分享聚焦“力做设计第一决策人”四个阶段的试错经历,做成动人的成果,才能逐步建立信任。伙伴的信任,团体的信任,社会面的信任。系统的信任建立起来,设计的决策权才能逐步确立。放弃幻想,聚焦当下,与时间为友,不断精益自身素养,才能最终让设计真正成为核心价值。在这条路上,我是一个学生,一个探索者,也愿意做成一个坚守者。

威海设计谷园区开发建设

大水泊镇初家村乡村振兴实践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通物 · 达器》

曹晓昕先生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多个案例分享了自己对于物性认知的感悟,从包豪斯到艺术史的分析将物质技术的创造性归结为设计创新的根本性,认为物性能量的释放会超越人主观意识对于设计的作用,物性的认知也是跨越边界的根本手段,近两千年前嵇康提出的“通物性而审贵贱”恰恰也是面对当代社会建筑师的一种自省!

混凝土表面肌理的探索

何各庄93号地项目中的木构研究

用循环木料制成的桌子

昭君博物馆建成效果

沙龙研讨

沙龙研讨环节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评论家周榕老师担任主持,8位嘉宾围绕《无界设计——从建筑到常物》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沙龙研讨现场

樊则森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晓昕总的“跨界”工作在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他的器物设计以及对于材料的研究,给了我很大启发。我现在也在研究结构技术;新型建筑的建构;新型建造方式的工艺、工法;大家说这好像也是一种“跨界”。我有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并非是“跨界”,而是回归了一些本来应该建筑师做的工作,用建筑“无界”来描述可能更为恰当。维特鲁威当年在给建筑师下定义的时候,就指明了我们这份职业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机械设计)。随着历史推演和行业分工的细化,建筑师的战线在收缩,逐渐变得有些束手束脚,可以肯定的说,只是画图出图一定不能涵盖建筑师的职业边界。过去十几年间,我们一直在试图挣脱这种束缚。所谓的“跨界”就是这样的尝试,它是建筑师重塑自身价值、回归建筑本源的一种体现。我们需要重新走上这条道路。

郑方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

今天看到了曹总的新书,听了他的介绍,我深有共鸣。尤其是看到他对于包括混凝土在内的各种材料的研究探索,让我想到自己在设计实践工作中的类似偏爱。我是从大型设计院进入高校教学工作的,内容复合了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今天看到曹总所做的这些工作,我会觉得他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里也是在一边坚持探索一边不断设计。所以我感觉无论是大型设计院还是高校,都是在不断尝试着多元的可能性,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曹总新书名为“无界”。只有在有立场的时候,才会有边界的概念。在今天这个建筑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的当下,建筑学的内核和边界也在跟着改变。我们应该如何为年轻一代的建筑学子们做出对应的教授和讲解?曹总用他的新书给出了一种答案。

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曹晓昕非常有远见,在建筑行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无界设计”,开始了在诸多领域的设计探索。他的身体一定超级好,因为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必须得有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如火如荼时候的建筑设计工作,无论项目规模大小,基本上总是会耗费掉建筑师几乎所有的心力。晓昕总能在这么多领域作出这么多的成果,没有好的身体支撑,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此基础上,他还能够投身教育。曹总邀请我去参加他在东南大学组织的混凝土教学评图时,我体验到了他对于教学成果的严格要求,在教学工作上的巨大投入。而他作为大型设计院建筑师的实践经验对于建筑学教育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清华也曾经邀请他为EPMA学生做混凝土材料的深入交流,我在其中收获颇丰。

徐宗武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我对曹总的最初的认知,是通过他设计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办公楼。作为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对国家机构的办公楼会有一种“四平八稳、轴线中正”传统的认知,但是,曹总在这个办公楼的创作中,并没有套用一般理解中的官方建筑的形象和模式,反而是做了一种非常大胆的、全新的形式探索和材料尝试,这座建筑也许可以被理解成曹总对跨界的一种最初的尝试。今天,在曹总的专著里看到他在各个领域进行跨界的实践,从建筑到可以坐的箱包、家具、笔记本甚至糕点,我感觉这些跨界的设计就是曹晓昕在设计领域思考的延伸和必然。

曹总在他的讲演中谈到包豪斯,其实,他的设计实践让我想到的反而是阿尔法·阿尔托,阿尔托对芬兰乃至北欧设计界的影响深远,他本人就是从建筑设计到工业设计、家具、台灯、日用品品,无所不涉及,他们夫妻二人就曾花费了5年时间,深入研究“可弯曲木材”的家具,到如今,芬兰的各类商店里还有他们设计的各种曲木座椅在售卖,还有著名的“萨沃伊花瓶”(savoy  vase)等等,我衷心期盼曹总能够设计出类似iittala那样的系列设计作品。

另外,李兴钢院士在为曹总新书所作的序言里用到了“Beyond”一词,这让我联想到了那支著名的摇滚乐队。我也期待着曹总能够坚持我们设计届的摇滚精神,在未来的“海阔天空”之中创造自己的“光辉的岁月”。

韩林飞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

我感觉晓昕总最大的特点是“求异适同”,这是一种现代性的本质,与“求同存异”是完全不同,也对创新和探索有着巨大的帮助。晓昕总并没有将现在学校里所教授的东西拿出来不断重复,而是根植在大型设计院的土壤里不断尝试和创造。无论是“跨界”和“无界”,晓昕总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设计的边界。实际上,现代性是相通的,各领域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作为大院建筑师,晓昕总能够在各种条件的约束下,一直保持着对于形式创新和材料探索的孜孜追求。这份勇于突破边界约束的勇气非常难能可贵,是建筑设计工作特别需要的。

赖军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合伙人、总裁、设计总监

曹总作为建筑师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能量巨大,这让我感到非常钦佩。我和曹总做的很多事情都很像,也就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其背后的困难和坚守。曹总谈到包豪斯,徐总说起阿尔托,我还想到了赖特和塔里埃森。图纸只是建筑的媒介,我们真正想要完成的其实是建筑本身。这是建筑师的职责,也是我毕业以后一直遵循的信条。当最早知道赖特一直在设计包括家具在内的、与建筑相关的一系列多样产品时,我就意识到我们需要把这些设计也都纳入到思考的范畴内。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是因为不满足。当一个人看到不能让自己完全满意的建筑和产品时能从内心迸发出一种想要做出改变的冲动,这就是一份勇气,也是能够帮助我们通往未来的设计源动力。尽管做跨界的设计会要求我们投入更大的心力和代价,但我们也应该坚持做下去。

车飞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超城建筑事务所创始建筑师

建筑行业实际上是一个生态。今天建筑学所面临的这场非常综合的危机,也许可以被视作一次生态上的危机。单靠建筑师自己的力量,我们很难扭转这样的局面。当看到曹总横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多元工作内容,我感到钦佩并且欣喜。因这些工作已经自成生态。我们建筑师能够突破并前往更多的设计领域、做更多的工作,超越边界、协同创新,这其实是我们须要做的,也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眼下的生态危机,给整个行业带来积极的变化。曹总是个理想主义者,一直在坚持着现代主义的理性原则并不退缩。他的实践工作不仅继承了包豪斯对于手工艺的追求,还融入了他自己对于“建造”技艺的探索,已经超过普遍意义上“按图施工”的惯性。无论是针对教学还是实践,曹总的工作对于建筑学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评论家

曹晓昕是一个有着极强“恋物癖”的建筑师。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他见到自己心仪的材料和做法是眼光中显露出的“贪婪”。他并非是想将其占为己有,这也并不是物质主义的蔑称,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贪恋”。今天AI的发展迅速,可它对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没有深情的,它是从物质的对立面——语言出发的。我认为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没有“恋物癖”的建筑师是一定会被取代的。但是,当我们人类的文明走到语言的尽头时,一定会出现一次重返物质世界的回潮,而我们对于物质的喜爱也会再次复兴。因此,晓昕总的工作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预热和预演。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我做这些事的初衷很朴素,就是想着如果买不到自己喜欢的物件就去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学术上的预计。但当真正进入到另外的设计领域后,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非常多。这其实也是一种保持良好状态的方式。如果一直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固定的边界中,不去做更多新的探索,人就会陷入所谓的“内耗”。跨越设计的边界,能够帮助我们抵抗这种无意义的消耗。尽管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有一个固定边界的,但如果想要在底层框架上做出更多的创新,我们就更应该将自己放置到一个没有边界的视野里、去展开更多的思考。尽管今天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但跨越边界的设计是没完没了、没有止境的。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到来,谢谢各位朋友伙伴的支持和鼓励。

签字赠书

活动的最后,曹晓昕副总建筑师还为现场来宾签字并赠送了他的新书,共同分享新书出版的喜悦和对“无界设计”的理解,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活动致谢

本次活动得到了湖北思方行圆科技有限公司、荷兰普乐斯 PULASTIC 中国代表处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当代中国建筑实录、北京青年报、搜狐极限探索、网易设计、domus、A+设计联盟、瑞丽家居、专筑网、设计腕儿、Objekt等媒体朋友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编辑/赵晓笠

图文资料/曹晓昕

相关阅读
十位建筑师与吱音的十年之缘 「10gether」共创作品全景呈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建筑新闻|筑进乡野守望未来 《容器·酵母·灯塔——何崴的乡村建筑实践》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7
世界建筑师大会成果巡展首站落户服贸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9
跟随建筑师的创想 奔赴心中的“未来草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6
星图·新途|推开西单更新场的大门 走入建筑师的奇幻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9-30
设计课 | 从铁匠到现代建筑师
Cabana 2020-09-19
台湾建筑师深耕大陆“美丽乡村” 共建共享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0-09-04
设计思维 未来元动力 | THAD × WA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分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6-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