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斌:当前房地产政策的首要着力点 应放在稳住现金流上
第一财经 2024-03-09 15:36

“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抓住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个‘牛鼻子’,很多其他困难和挑战会迎刃而解。提高有效总需求,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投资需求,都要落实在信贷增长上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围绕提高有效总需求提出了政策建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张斌在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今年货币、财政政策力度都应大一点,以更大逆周期政策力度,释放经济增长活力。具体来看,扩大信贷规模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扩大政府举债增加支出,政府举债总规模不低于11万亿元;二是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达到11%以上;三是供求两端同时发力稳住房地产市场。

聚焦房地产问题,过去两年多来调控政策不断优化,但效果不及市场预期。张斌认为,当前房地产政策的首要着力点还是要放在稳住房企现金流上,这对销售、投资信心恢复以及“保交楼”推进都至关重要。

政府举债总规模不低于11万亿元

张斌认为,提高有效总需求,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投资需求,都要落实在信贷增长上面。信贷上去了,居民、企业和政府口袋里面的钱变多了,支出和收入才能上去,盈利和投资跟着上去。

回顾2023年,从政府主导支出、私人部门支出、净出口三大支出主体来看,需求不足的最主要拖累是政府主导支出增速下降,而不是私人部门支出增速下降。

据张斌测算,实现2024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的广义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规模约为40万亿元,政府至少需要举债11万亿元才有望实现目标。他强调,政府举债11万亿相当于GDP的8.2%,不会威胁财政可持续性。

关于政府支出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张斌认为,我国目前通胀率较低,私人部门储蓄大于投资,政府举债增加支出能更充分地利用私人部门不能充分消化的经济资源,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会挤入而非挤出私人部门支出。

从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来看,张斌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是在加力的。报告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加上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合计超过40万亿元,同比增速8%,如果能实现,对GDP增速将会起到拉动作用。”张斌分析说。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达到11%以上

对于货币政策,张斌在提案中建议,一是要明确宣布核心CPI达到2%左右的通胀目标,以此引导社会预期,增加消费和投资。二是把真实利率降下来,创造利于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支出的货币政策环境。三是用足用好PSL(抵押补充贷款)政策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今年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通胀目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与去年目标一致。

张斌测算,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约44.8万亿元,对应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为11.4%,需要3万亿元左右的PSL。

驱动社融增长,需要从“量”和“价”上创造条件,市场密切关注货币政策的空间。不少分析认为,当前汇率掣肘因素在减弱,但银行业净息差已收窄至1.7%以下,对降息形成较大约束。

但张斌认为,当前选择降息利大于弊。降低政策利率带来的不仅是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下降,并不必然压降银行息差;在更低的融资成本环境下,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会提升,坏账率下降、所持资产价值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改善均有很大帮助。

关于总量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张斌过去一直主张,总量的信贷政策就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为了实现总量目标,要优先考虑幅度大一些的总量工具,结构性政策工具可以作为补充支撑;为了实现结构性目标,可以多用一些结构性工具,我们央行也在不断探索,这需要结合国情去尝试,但财政政策可以做到的,还是建议优先考虑财政政策。”张斌对记者表示。

3月6日下午举行的全国两会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潘功胜表示,总量上保持合理增长,后续仍有降准空间;价格上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结构上更加注重提升效能,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与其他政策一道,形成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合力,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同时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汇率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房地产政策着力点要瞄准主要矛盾

张斌两会提案中的另一个重要建议是,从供求两端同时发力稳住房地产市场。

“稳住房地产才能稳住宏观经济。”张斌表示,稳住房地产,一方面是通过政府信用背书和监管政策调整,帮助房地产企业恢复正常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通过取消限购,降低房贷利率、对首套房购房者采取优惠贷款利率,帮助开发商化解商住楼、车位等沉淀资产等措施,改善房地产企业现金流。

过去两年多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优化,新的政策陆续出台,但市场向下调整的幅度超出预期。不过随着“保交楼”政策不断发力,房企项目融资难题有所缓解,尤其今年1月开始加速推进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但关于“救项目”还是“救企业”的政策支持路径,市场一直存在分歧。张斌此前就提出建议,要尽快转变以“保交楼”和“属地原则”为主的房地产债务处置思路,采用更具全局性、系统性和适用于处置金融风险的方式来处置房地产企业。

张斌认为,当前房地产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房企的现金流断裂风险,稳不住房企现金流就很难稳住房地产市场,“暴雷”担忧对销售、投资端信心恢复,乃至“保交楼”都较为不利。“政策要发挥效用,还是要瞄准这个最主要的矛盾,政策着力点应该放在尽快稳住房企现金流上。”他说。

张斌对记者表示,在靠企业自身很难化解当前困境的情况下,外部力量的介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阶段性的救助在国际上有经验可循。具体从实践来看,他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收购房企资产、购买债券、引导重组等阶段性举措打破恶性循环,待行业回到正轨再重新做调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房地产工作主要放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框架下进行部署。张斌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对房地产风险防控与处置的高度重视。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 财政增量政策送来“及时雨”
证券时报 2024-10-14
当前房地产一线观察:市场反应积极,白名单项目“应贷尽贷”
新华社 2024-06-03
打好政策“组合拳” 做好“市场+保障”必答题——当前房地产发展形势一线观察
新华社 2024-06-02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把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着力点
第一财经 2024-03-14
IMF第四条款磋商报告:针对地产和债务问题,果断的政策行动可提振信心
​第一财经 2024-02-04
2023年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哪些着力点?
新华社 2023-12-29
消费和投资联动应成为扩大内需着力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2
如何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央行最新报告权威解读
第一财经 2023-11-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