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浙江杭州市教育局当天公布《2023年第二期“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活动问题整改情况汇总表》,其中,针对杭州西部山区教师人才外流现象,杭州将在2024年年底前对西部区、县(市)教师非正常流动作出政策限制,西部区、县(市)公办学校教师在应聘主城区教师岗位时必须出具所在学校同意报考证明。通过采取限制性政策来减少优秀教师流动,不是只有一个地方这样做。此前,广东、江西、四川等地的教育部门,都对中小学教师非正常流动作出限制。
严控主城区学校在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挖优秀教师,限制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的教师辞职到发达地区、主城区应聘,出发点是为了把优秀教师留在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避免地区间、城乡间教育质量差距变大。但是,除了作出限制性规定外,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乡村地区要留住优秀教师,还需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当地教育生态,让优秀教师自愿选择留下。
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发展确实存在从乡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县城学校流向地级市学校,从地级市学校流向省会城市学校,从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流向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向上流动”。这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利。优秀教师的这种单向流动,也被视为非正常流动。
在此背景下,出台限制优秀教师非正常流动的规定,得到了舆论支持。不少人认为,优秀教师就要选择扎根乡村地区、薄弱地区教书育人,要有奉献精神。然而,要加强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利用行政手段防止教师流动,还应该加强教师职业建设。
其实,为防止优秀师资流失,我国之前就有一些县市不允许优秀教师到外县市应聘,甚至被外县市学校聘用也不放人,这也曾引发人事纠纷。而总体看来,执行限制令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一门心思要走,在缴纳高额赔偿金后,还是流到其他地方。由于缺少“向上发展”的空间,不少教师选择躺平,“不追求上进”。另外,面对这种限制流动的规定,薄弱地区、农村地区更难招人,因为一些人才担心一到这里就走不出去。
所以,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薄弱地区、不发达地区的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不是选择在当地,而是选择到外地。这就需要以教师为本,思考优秀教师为何选择离开。欠发达地区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不能只打“感情牌”、讲情怀,更要打“事业牌”,让优秀人才有更大的职业与事业发展空间。
如果在欠发达地区从教待遇低、事业发展空间狭窄,那么,优秀人才很难不产生离开的心思。就此而言,禁止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到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挖人,只能起到有限作用。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还需拿出一些硬招、实招,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
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乡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而不能只是搞结对帮扶。发展基础教育,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要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力度,由省级财政保障各县市的教育投入,做到全省范围内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面改善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让校长、教师有获得感、幸福感。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