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新都区桂锦路900号,有几栋看起来颇有欧式学院风的砖红色建筑,这里是成都特隆美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隆美”)总部所在地。走进其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调整着机器上的参数。原料混合、涂布、卷绕……一系列操作均由机械自动完成,一台台储能设备在此诞生。
简单来说,储能设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充足的时候充电,以便在电力需求高峰期或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这不仅能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近,记者实地探访该企业,从一辆移动储能电源车,带大家看这个行走的巨型“充电宝”是如何抢占海外市场,让去年全年订单超过20亿元,又是如何将“朋友圈”遍布欧洲、亚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移动储能电源车 行走的巨型“充电宝”
在特隆美储能产品展示区,一台黄色小模型车辆引起记者注意,“别看它外观和一般集装箱卡车差不多,但在实际运用中,它是一个可移动的巨型‘充电宝’。”特隆美品牌负责人赵昱介绍,这款移动储能电源车是2022年4月发布的,其核心动力为磷酸铁锂电池,集成了磷酸铁锂电池柜、储能逆变器等设备,“电池容量已达到了1MWh(兆瓦时)、额定功率最大500千瓦时,相当于它的电量单次可供45000台手机充电使用(单次充电)。”
移动储能电源车,也叫作应急电源车,主要在电力、工程抢险等场所用作机动应急备用电源。赵昱表示,与传统燃油发电车相比,移动储能电源车兼具循环使用、即插即用和移动方便等特点,能够不间断地供电,噪音很低且节能环保。最重要的是,同等条件下,储能电源车储放电所需的费用仅为柴油发电车的40%左右。同时,该车对野外露天作业和各种路面的适应性都很强,能在极高、低温和沙尘等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视线转移到储能设备展示区,还陈列着不同领域和使用场景下的储能设备。
何以抢占赛道?技术创新、企业出海
在特隆美园区内,停放着一排户外柜,每个柜体内依次叠放着7个像电脑主机箱一样的盒子,盒子外侧插着冷凝管,里面分布的都是块状锂离子电池,整体感觉就像一个“套娃”,层层分布,层层都有“料”。
“这些柜子就是液冷储能系统设备,它们即将被运往比利时。”赵昱介绍,目前,公司已有一百多个项目布局在全球各地,去年欧洲市场就已出货数百台,并建立了慕尼黑分公司,全面开拓全球市场。“海外工商业储能一直是公司的重要市场,合作伙伴现已经遍布欧洲、亚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而这,只是该公司拓展海外“朋友圈”的冰山一角。初步统计显示,2023年该公司全年订单超过20亿元,欧洲市场突破1亿欧元,实现营收15亿元。
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企业,凭借什么抢占赛道?赵昱自信地说,公司已有30多年历史了,于2017年转型发展,瞄准新能源赛道,成立之初厂房都还没投产,就组建起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并打响了进入德国市场的“头炮”。谈及原因,他认为,当时海外的储能市场由于政策、人群接受度等原因,“整体来说是当时储能市场的海外需求远大于国内市场,出海是必然的选择。”
“公司已成为业界为数不多在创业初期就确定全栈技术路线的企业之一,这也是核心竞争力。”赵昱介绍,在研发投入上,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比20%左右。随着“双碳战略”实施,储能领域迎来快速发展期,在电源侧储能系统领域,尤其是高寒高海拔大容量储能系统等新兴应用场景,特隆美已居全国行业前列。
聚势蝶变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都即以乡镇企业、制造工业集聚发展,食品包装、机械加工、家具等产业基础扎实,成为全省闻名的工业重镇。随着航空产业、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和新赛道产业聚集到新都区,多个千亿、百亿产业集群在道路两侧拔节生长,勾勒出新都智能制造先行区清晰的发展轮廓。
在不少企业看来,成都这座超大城市经济质、量齐飞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以新都区为例,过去3年,该区迈入“千亿俱乐部”,入选“全国百强区”。公开资料显示:科伦药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华润雪花建成全国最大雪花啤酒生产基地;微网优联5G全连接工厂投入运营;网通产业园先后聚集配套企业16家,搭建海外交流合作平台,促成特隆美营收同比增长18倍以上……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政府提供了很多支持与帮助。比如‘一企一策’精准服务,让企业少跑路,办事更方便。”赵昱表示,未来将持续研发创新“智慧能源”技术,通过构建储能系统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同时,也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抢抓储能产业发展风口。
而特隆美只是成都拼经济的一个缩影。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群以园区为节点,不断聚集、扩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崭新的高楼雏形渐显;产业园区内,各类企业争相扩产,聚链成群蓄势崛起……怀揣梦想的奋斗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为未来拼搏。
文/赵雨欣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