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不能停!》:大厂打工人的嘴替?
北青艺评
2024-01-06
+ 关注

几天前,有几个前大厂同事强烈推荐去看《年会不能停!》,说这部电影堪称大厂打工人的嘴替,将职场很多东西反映得很真实。在脉脉上,这部电影也得到了很多好评,甚至有人说,“这简直就是我司的纪录片。”

拍得真有这么好?于是带着好奇去看了。

被疯狂内涵的大厂们

影片果然在各种细节上疯狂内涵大厂,颇能收获一些打工人的共鸣。但是要说讽刺批判得有多深刻,倒也谈不上,只是不妨碍这部喜剧还是完成了给大厂“去光环”的效果。

据说导演董润年虽然没有在大厂工作过,但在构思打磨剧本的五年里,采访了不少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亲戚朋友以及合作方。剧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能发现很多大厂的影子。

比如影片的主人公胡建林入职之后,按公司要求,必须起一个英文名,这就让人想到了腾讯。不过,他的主管马杰在介绍取名方法的时候,以自己举例,说自己可以叫Jack Ma,但那就“僭越了”——这几乎是报了阿里的身份证号。此外,茶水间零食免费,可能在内涵字节。主人公笔记本上写着奋斗的鸡汤,似乎又在点华为的名。

总之,这部影片所谓的大厂,是一个广义大厂,甚至不仅限于大厂。

电影比照下的现实

影片将时间设定在2019年,故事背景是大厂裁员。2019年,的确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经过20年高速发展后的一个巅峰时期,但这个设定的时间其实有点早,因为延续至今的大厂裁员潮,有一个标志性的开端,就是2022年8月华为内网发表了创始人任正非的文章《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任正非说:“我们以前怀抱全球化理想,立志为全人类服务,现在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活下来,哪里有钱就在哪里赚一点”。任正非的这篇文章对行业影响很大,此后各家大厂陆续开始“降本增效”。

所谓“降本”,最简单的方式便是裁员,实施电影里的“广进计划”。但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用“广进”这种名称的,传出去会被网友骂死。“裁员”是一个秘而不宣的过程,各家大厂甚至会有专门的项目保障预案,力争平稳度过。

相比之下,“优化”是更好的措辞。影片也对这个词进行了讽刺,主人公误将“优化”理解成“升职加薪”,将电影的喜剧效果拉满,还误打误撞避免了一次维权事件。

其实还有一种更有喜剧效果的“降本”,便是一些大厂搞出来的所谓各个业务单元成本核算。其“底层逻辑”是,如果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那么加在一起,整个公司不就正循环了吗?将公司运营变成财务运算,不知道是不是一项管理学上的伟大发明,但它莫名其妙的同时又显得有理有据,以至于公司里的一些类似后勤行政、技术保障、售后客服等支持部门,都要思考如何收支平衡。这一荒谬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操作,比如内部板块对外营业,掏空心思挣钱……如果能拍成电影,应该都很精彩。

只能说,现阶段有些大厂,由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战略方向飘忽不定,在特别需要降本增效的时候,反而花了过多成本在折腾上。你看,眼下增速不错的公司一般有一个共同点:战略清晰稳定,不主动折腾自己。

裁员是这部电影的主线,片名甚至可以改成《为了三百个标准件厂的工人兄弟》。但300人也只是整体裁员总数的5%,倒推一下,影片里的大厂这次要裁掉6000人,已经“优化”完成了5700人,广进计划是成功的。其实,大厂的人员流动是很快的,理论上每年都要有10%的汰换,6000人的“优化”都可以否认是在裁员,完全可以解释成正常的人员流动,优胜劣汰。

“黑话”与“坏高管”的失真

关于影片中拉通、对齐、颗粒度、闭环、组合拳这类职场“黑话”,其实倒不怎么好笑。对“黑话”这东西,大厂打工人是早有反思的。有些“黑话”实际上就像各行各业的术语,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大家反感的,是通篇都是“空洞无物”的黑话,说了等于没说。

秘而不宣的是,在大厂里,一个人的“黑话”密度同实际水平往往呈反比,尤其是在避免表态背锅的时候,有些人的“黑话”密度就特别高。所以,大部分的大厂打工人对“黑话”是很反感的,尽快把问题说清楚比什么都重要。动不动就找个“抓手”,搞个“闭环”。语汇已经过时,但不少人还在用,因为要证明自己做的事情有巨大的价值,最好能拉动一个行业、改造一个链条、撬动一个生态。本质上,还是公司顶层战略过于笼统,饼都没画圆,执行层只好自己各自画。

整体来看,影片中人物对于“黑话”的使用水平一般,一听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上过班的。

除了“黑话”,影片里将“坏高管”刻画得十分表面化。这也许是喜剧的必要,但失去了真实度。就影片里这几位高管的水平和段位,基本上在大厂是熬不过两年的。人都是复杂的,喜剧当然要化繁为简。但高管动不动就带着一伙儿黑社会解决问题,是不是过分了?我们好歹是法治社会。

也许打个特别热血的群架,是形成影片第一个高潮的有效方式。第二个真正的高潮,可以用乐队表现和说唱完成的。

对管理陋习的讽刺

不过,对于“大厂管理陋习”,影片的讽刺还算是到位的。管理原本是一门科学,重点是解决问题、提高效率、达成目标。无论是KPI还是OKR,都是为这个结果服务。

但职场上的确有些不太懂也不太想懂业务的管理者,将KPI作为纯纯的管理工具,为了管理而管理。看似他们带领的员工都在卷,然而对公司整体而言,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贡献值。

然而,这种“驭人术”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主人公胡建林如此淳朴踏实的一个先进工作者,学会了“管理三板斧”,也是非常得意的。果然,“当个坏主管非常容易”,人的权力欲是很容易被激发的。更不用说,胡建林还有个特别的优势,作为传说中“董事长的私生子”,他不需要花心思完成“驭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向上管理,他自己就是“上”了。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心想事成。

反过来说,在大厂想当个好主管,是非常难的。相信在大厂之外,这种“罗刹海市”现象也并不罕见。人性有好的部分,也有恶的部分,没有谁是纯粹的好人或者恶人,关键要看,体系在鼓励的究竟是哪个部分。就电影里的这家公司而言,那么多“坏高管”当权,难道这些人不是董事长的用人决定?

董事长是最需要检讨的

董事长深知,在公司管理上,是需要有人做坏人的,否则,类似“广进计划”这种事情怎么推行?如果公司里都是胡建林这种标准好人,能“优化”掉5700人就丝毫不影响董事长的形象吗?

最需要检讨的正是董事长本人。作为标准件厂老厂长,董事长明显并不关心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里设备陈旧,工人待遇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直到主人公荣归故里,才换来了设备升级。而在公司经营上,董事长显然也未能把好战略方向,才令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走到了不得不“裁员广进”的地步。

当然,和很多能够公映的喜剧一样,《年会不能停!》还是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德高望重的董事长不忘初心、主持正义,以青天大老爷的姿态,让坏人绳之以法、好人升职加薪。

这是符合大众口味的主流叙事。影片还让终于外包转正的“叛逆”勇敢辞职,圆了打工人的一个梦。可惜,她跑去参加节目选秀了——那里的水,恐怕比大厂要深多了。

这部片子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怎么说呢?影片中细节制造了很多抓手,剧情基本形成了闭环,但呈现的颗粒度还不够,也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更没能找准底层逻辑、形成表达上的深度。就是那种隔靴搔痒一番,但挠了好过没挠的感觉。大厂里精英荟萃,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只能说,大厂是个缩影。

这是值得推荐给打工人看的电影,但友情提示你千万别带公司主管去看,看完还请继续加班搬砖。

文 | 李然

相关阅读
《年会不能停!》原班人马打造《好工作!》 曝“打工人辛酸桌面”版先导海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4
如何在“卷人也卷己”中喘一口气
北青艺评 2024-08-21
打工人“嘴替”王妈塌房?公司员工待遇遭吐槽
扬子晚报 2024-05-27
赏读|新世纪东北喜剧的师/父表述与青年主体再生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跳槽被索赔42万,竞业令“追杀”普通打工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4-30
徐峥新电影《逆行人生》杀青 聚焦外卖员群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电影《银河写手》主创:创作的快乐AI不能替代
华西都市报 2024-04-08
《银河写手》首映 喜剧人大团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