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促香港科研成果落地 早期VC也加速布局 畅通跨境投融资备受业界期待
证券时报网 2023-12-24 09:00

香港的科研技术、珠三角落地生产、销往全国或全球市场,这是深港“产学研销”一体化的完整链条,也是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知名科技创新企业趟出来的一条可行之路。如今,有越来越多香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正沿着这条路努力实现从1到10再到100的突破。

高校苦练内功、招才引资,VC/PE持续关注、加码“投注”、产业和市场加速对接,多方合力之下,深港科创合作蔚然成风,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驶向“快车道”。这其中,如何破解创新资本跨境投资难题、深港风投创投如何联动发展,都成为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要素。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对深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满信心,同时也对进一步打通深港跨境投融资充满期待,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被寄予了厚望。

加大投入,高校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超40名两院院士、1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上百个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项目、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所国际一流大学……顶尖的科技研发水平,是香港除金融以外的又一张“金字招牌”,尤其在香港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深藏在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落地转化,以创新科技重塑香港高端制造业。

近些年,香港各大高校正不遗余力地尝试把一件件科研成果带向市场。在近期举办的“深圳创投日”走进香港活动中,香港多所高校都纷纷向外界“秀肌肉”。

“我们学校有教授创业项目近60个,香港的11家独角兽项目中,有4家是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香港理工大学行政副校长卢丽华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去年开始进行了课程改革,本科的课程里都加入创新创业这一门科目,且作为副主修专业。此外,过去一年内,香港理工大学还在内地多个城市成立了一批技术创新研究院,“我们希望将科研和当地的产业链、市场结合在一起,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卢丽华表示。

跟内地院校合作办学,在内地城市设立创新中心,是香港各大高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普遍“打法”。除此以外,据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副系主任何颂贤介绍,香港城市大学还有三个InnoHK中心(香港特区政府的创科平台旗舰项目),每个InnoHK都配置了3~5亿港元的研究经费。此外,香港城市大学今年专门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博士学位,除了需要进行基础科研,还要研究如何做商业计划书。

香港浸会大学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创新及创业总监傅承滔也介绍,过去一年,香港浸会大学成立了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就是为了搭建科研与产业和基金之间的“桥梁”,“我们会帮创业团队找投资方、产业方,以及与政府的资金对接,从而加速研发落地。”傅承滔表示。

放眼当下,整个香港都在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成果转化上“火力全开”。去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拟设立100亿港元“产学研1+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分两期完成其项目:第一期是三年内成功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第二期是随后两年内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出手增多,早期VC入局破解资金难题

全世界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需求——资金。对香港来说,资金短缺则是本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过程中的一大痛点。事实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并不缺资金,但投向早期风险投资领域的资金却相对匮乏。“香港本地资金不太敢投高风险项目,但早期项目尤其需要资金的支持。”傅承滔坦言。

除了资金,早期项目更需要资金背后的多方面赋能,香港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谭伟豪对此深有感触。“香港各高校的科研技术是一流的,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对市场、对产业链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导致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谭伟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普遍现状。

但随着这些年香港高校开始在深圳及多个城市设立分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社会上的创业团队和投资人,尝试将科研和产业结合在一起,成果转化落地的成功案例开始多了起来。在谭伟豪看来,天使或早期投资进入高校科研项目,是其加速落地转化的重要推动力,“在资本的帮助下,他们知道股权怎么分配、市场在哪里,开始接触产业资源,因此大大提高了转化的效率。”

为打破香港本地创新资本不足局面,香港政府在去年宣布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设立300亿元共同投资基金,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有香港投资界人士认为,在香港推行“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这些资金有望更多投向早期科创企业,内地早期投资机构也或能在此“分一杯羹”,以此“返投”当地支持科创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无一不感受到近五年香港科创生态越发完善,投融资氛围也越发活跃。“2018年回国创业时,很难找到基金或者投资人,跟大学谈合作只倾向于学术上的合作,涉及到产业和高校的配对就很难谈拢,但现在明显感受到整个生态圈的思维都在转变了。”相达生物科技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招彦焘表示。

谭伟豪也坦言:“以前在香港很难挑到能投的,现在几十个项目中总有三五个是能出手的。”他认为,这得益于产学研的联动,拉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而作为一个专注于深港澳青年创业投资的天使基金,国宏嘉信资本也投资了10个香港高校的知名项目,并与香港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公司创始合伙人冼汉迪表示,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的叠加支持下,香港科创迎来了“黄金时期”,布局香港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业界期盼,跨境投融资通道进一步打通

要把香港科研成果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仅凭本地资本显然不够,如何吸引更多内地资金“过河”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备受业界期盼。“香港本土资本的眼光可能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希望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人合作,给本地的项目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更好的资源。”谭伟豪表示。

然而,目前VC/PE的跨境投融资仍在探索中,尤其是内地资金赴港投资仍较受限。“以往资金来不了香港,企业就只能北上发展,就要在内地变更工商主体,但在中美关系博弈之下,企业的顾虑比较多,决策难度也加大。”谭伟豪表示,期待政策上有所突破,让更多内地GP来香港,与本地VC机构以Co-GP的方式合作,以投资带动整个大湾区的科创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受访业内人士都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充满了期待。“前有前海梦工厂,后有香港北部都会区,现在有两地融合而成的河套合作区,而且是以促进科研转化为合作目标的,相信未来几年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冼汉迪表示。

“我们也很期望河套区的跨境投融资试点可以做起来,做早期投资额度不用很大,有一两百亿元就够了。”谭伟豪也表示,两地资金可以以河套合作区发展为契机合作起来。

在支持两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方面,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特别提出了资金方面的保障: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打造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创投基金集聚地,发挥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优势,探索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和系列专业子基金,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的管理人,博约资本主要从事跨境股权投融资业务。公司董事长夏宇对记者表示,目前博约资本也在着力探索如何在河套地区设立跨境双币种的早期投资基金,“这个基金主要投向早期项目,可以先做一定规模,之后再逐步扩大。”据介绍,博约资本有105亿元人民币的跨境投资额度,目前已认缴46亿元,出资人主要是财政和国企资金,其余部分将采用多种方式向市场募集。

夏宇介绍,当前中东国家的资金也在考虑以LP的身份来中国投资,如果博约基金能发挥跨境投资的优势,把境内资金划拨出境,在香港组建有一定规模的基金,以此吸引中东资金的配资,再用博约资本的QFLP资质投资境内项目,就能形成双向流通优势,兼收香港资本全球流通和内地产业市场之利。

夏宇建议,应推动更多国央企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包括在境内外母子基金管理人层面都可开放合作,以此共同推动跨境投融资服务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北工大科研成果超七成服务京津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10
河套深圳园区高品质科研空间批量投入使用 新增科研空间7.2万平方米
广州日报 2024-08-08
视点|怀柔区雁栖镇科学家工作室孵化重要科研成果 “神农·固芯”智慧育种平台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1
北京天坛医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将深度开展多领域合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半两财经|多个新型研发机构在京落地 一批原创科研成果已有重大进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0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合聚变”激发澎湃科创力量
科技日报 2024-03-07
打通医疗科研成果转化关键环节 天坛医院推出产医融合新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5
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21亿 超三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
南方都市报 2023-10-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