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23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总决赛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来自海内外的89支中学生团队共决出61项大奖,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经济金融建模六个学科的金、银、铜、优胜奖,以及跨学科的最高奖项——科学金奖。数学金奖得主、新加坡莱佛士书院的郁含章与生物金奖得主、上海中学的晁楚言共同获得2023年科学金奖。来自上海宋庆龄学校、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和北京市十一学校的3支参赛团队分别获得化学、计算机和经济金融建模金奖。
本届参赛学生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评委们的高度评价。数学金奖和科学金奖得主郁含章对射影几何非常着迷,她研究了笛沙格对合定理在解决问题中的新应用、对已知定理的新证明,并使用对合法改进了Casey对“阿波罗尼乌斯问题”的解决方案。经济金融建模金奖得主、北京市十一学校吴蕊杉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总结了关于搭便车问题发生的趋势、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达到管理者希望成员感知的集体总产出最大化的需求。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今年有北京五中、二中、二十中等多所北京中学的学生首次入围丘奖总决赛,他们的项目往往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实验研究、攻关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五中高二学生孙博文此次凭“一种自清洁可复活的无机纤维口罩”获得化学优胜奖。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做漫长的实验、第一次学着写论文都很难,但是他享受探索一个新领域和做科研的乐趣,在此过程中自己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竞赛总主席、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院士欣慰地表示,中学科学奖历经16年,见证了国内中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提升。从很少学生懂得微积分,到如今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复杂的工具。他鼓励同学们向参与评审的一流科学家学习,树立远大目标,而后实实在在的做学问,尽快的掌握尽量多的基础工具。他呼吁改变基础教育刷题备考的方式,转而更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既要学习各种工具,也要增强我们的好奇心,对学问有兴趣,绝不是单为考试而生。”他说,十年来,中国基础科学获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发展,他希望中学科学奖的培养模式能够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希望更多学生选择留在国内,成为中国的后备研究人才。
颁奖当天还举行了面向中学生的丘成桐科学论坛。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5位顶级科学家为中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通识报告,并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步直播吸引了线上40余万观众。
2023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承办,在中国内地、亚洲、北美设置16个分赛区。自今年4月启动报名以来,共有来自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及等国家的2200余支团队报名参赛,提交有效论文1235篇,包括海外赛区468篇、中国内地赛区767篇,论文总数比去年增加约30%。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