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培养孩子这方面,其实全世界家长的愿望和初衷都是差不多的,从小就留心孩子的兴趣培养和潜能挖掘,锻炼孩子能在未来竞争中取胜的个人技能,给孩子报个兴趣班、课外拓展班,都是不错的选择。很多朋友会有“外国孩子不上课外班”的概念,其实也并不准确。国外的学生真的不用上课外班吗?看看这几位作者怎么说。
加拿大
五花八门的课外培训从未间断
在加拿大有没有课外培训班呢?答案非常明确:有!而且五花八门。不是家长焦虑,也不是孩子笨拙,而是社会普遍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只要监管得力和安排合理,课外培训可成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备营养剂。
加拿大教培行业的运营和监管
加拿大的课外培训行业基本上有三大类:1.放学后托管12岁以下小学生的课后托管;2.K12各年龄段音体美天赋;3.技能的兴趣班和高中课外学科补习或俱乐部活动。
至于机构怎么运作,政府怎么监管,社会怎么监督,家长如何参与,孩子如何受益,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行业管理:
1.非营利是大前提
“非营利”是对应于“营利性”即商业性行业而言的,那意思不是要你亏本经营,而是指运营所得的收入要按比例再度投入到业务中而不是拿去分红分利。
以优质公立教育著称的加拿大就是如此。允许私营K12学科教育或培训,但局限于“非营利”的一系列运营法规不允许商家去挣黑心钱,或暗箱操作地去牟利,更不用说允许融资上市商业化了。
2.省教育厅发放执照和监管
加拿大的K12教育和大学教育都归各省府管辖,没有联邦级别的国家教育部。所有想承办课外教培业务的都要向省教育厅申请执照,不论是成立一个机构还是在现有机构内开设教培业务,都需要省府统一发放的运营执照。
3.公办,或私营,或公私合作
课外培训模式是多样化的,要看针对哪个年龄段,以及重点是托管业务还是学科补习任务,或者是各种兴趣特长的培训业务等。有教育局公办的,有私校自己办的,还有社会上某些机构办的,或者机构跟学校合作的……
如多伦多教育局每年都在某几个学校开设课外学科补习班,针对需要补学分的高中生。因为不是正常的全日制教育,补习学校并不按区划分而是针对全市,不住在本区的学生只能乘公车或由父母接送……
有不少私立学校也提供专业课补习,公校学生下课后去私校上课,但时间多长、频率多高全看学生自己需求。
4.教师必须有资质
这点毋庸置疑,从婴幼儿早教到十二年级,教师都必须有执照。
5.补习班学分认可制
一般来讲,中小学孩子的家庭是不会去补课的,加拿大整个社会都没有这种风气。只有到了高中阶段,需要加固学业或补修学分,家长才会为孩子寻找课外补习机会,因为加拿大的高中是学分制,修满30个学分才能毕业,成绩落后的学生确实需要额外补习。
如果教育局开设的补习班满员或家长认为质量不够好,就会转向私校或各种私营补习,但也一定是省教育厅承认学分的机构。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那些在省教育厅注册了的机构才能连上学生所在公校的系统,把课外修得的学分递交进去。所以说,那些没进到教育厅系统或没得到学分认证资格的补习班/学校是没有市场的。
6.师生配比制
加拿大K12的各个年级都有师生配比规定,公办私营皆如此。比如幼儿园是1比6或3比10,教育局所属的公立中小学一个班不得超过28人,而通常私立、私营的班级更小,也许就十几个人一个班。可以说,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得以生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师资配比更胜一筹,能让孩子得到更多个性化的辅导。
7.法定节假日不营业
整个加拿大,无论公立私立,校内校外,补习班或兴趣班,节假日从来不开门。节假日属于家庭时光,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机会;而且培训老师也要休息,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时间。这一点有效遏制了恶性竞争,也不会带来有形无形的攀比和“内卷”压力。
8.家长“冷眼”旁观
加拿大的父母们对孩子分数的敏感度远远不如中国家长,但对孩子在校内校外是否身心健康、是否被孤立、是否受到了不平等待遇等方面特别关注。比如家长发现学校/机构的老师有瞧不起自己落伍孩子的蛛丝马迹,会毫不留情地向管理层报告老师的歧视倾向——那可是大事,弄不好机构就此玩完。
9.董事会监管
不是只有上市公司才有董事会,加拿大所有的非营利机构都有董事会,进入董事会的成员就是家长们自己,或退休专业人士,或社会各界人士等,目的只有一个:监督机构运作,保持机构声誉。
10.媒体监督
和欧美众多媒体一样,加拿大媒体最爱干的事就是揭黑,各行各业只要有违规的事情发生,嗅觉灵敏的媒体一定是第一个捅出来,比如某个野鸡学校被取缔了,或某个老师被爆性侵了学生等等。有了媒体的存在,机构不得不小心行事,因为一旦有什么丑闻曝光,必得要花大力气去做危机公关,最后还未必能挽回信誉,而一旦信誉没了,就别指望在江湖上混了。
课后托管:吃好玩好相处好
课后托管服务可以说占据了加拿大课外培训的半壁江山。
加拿大的中小学,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都是下午三点就放学了,那么三点之后孩子去向如何呢?加拿大有规定,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独自待在无人看管的家中。也就是说,六年级以下的小学生,如果没有全职爸妈(或祖辈)接回家,就只能被送去课后托管机构了。
这类课后托管项目,基本上是由社会上的非营利机构来承办的,比较大型的有北美知名青少年机构等等,也有各种中小型的由各个社区中心开办的。因为是非营利,收费都不算贵。
有趣的是,这些课后托管机构多半是借用学校的课室或体育馆或图书馆而入驻学校提供服务,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就收拾书包转移到校园的另一处而已。
那么课后托管都做些什么呢?主题只有一个:玩!寓教于乐地玩!
我到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厅的课后项目网页上去看了看,堂堂官网倡导的课后教育实在是非常小儿科:营养饮食、心理健康、学业进步、自律和自信、参与体育和娱乐活动、学会与伙伴相处、培养领导力、激发团队合作、反对校园霸凌、关注互联网安全(亦即反网上霸凌)等等。
兴趣班:孩子的意愿+父母的坚持
如果说课后托管班是无奈之举,那么贯穿孩子整个K12成长过程的兴趣班则是家长们心甘情愿的付出了。
1.学生也面临眼花缭乱的兴趣班
和中国一样,加拿大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有人问西方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是自愿还是父母逼迫的呢?学习之余他们能应付得过来吗?应该说,课外活动有自愿也有逼迫,这一点跟中国孩子没什么两样。可见,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也是承载了天下父母的期望和梦想的。
我曾看过一篇英文报道,讲的就是开学季的家长们如何在眼花缭乱的课外活动中选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好像也不轻松吧?
2.公办课外活动机构收费低,一般在社区中心
上面说过,在加拿大承载孩子课外活动的机构大致分两种类型:公办和私办。
公办的就是居住地所在的社区中心,提供的活动包括游泳、溜冰,足球、篮球、羽毛球、绘画、钢琴、唱歌、舞蹈等基础兴趣班,有点类似于国内少年宫举办的音体美课程。由于是政府公办的,属于回馈给纳税人的福利,在收费上偏低,绝大多数家庭都可以承担。
每年,各地市政府都会推出春夏季和秋冬季的社区活动表,在网上公布或印成册子分发在社区各公共场所。父母们看到那厚厚的册子就知道,该到时间报名了。
加拿大人口少、资源多,像这种公办的课外文娱活动确实能惠及每个家庭,只要不给孩子“考级”的压力,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
3.私办课外活动机构收费高,一般走培优或专业路线
私办的,就是社会上的各个专业项目的俱乐部,也包括一些体育专项的夏令营,比如冰球俱乐部、芭蕾舞中心、高尔夫俱乐部等等,那些可以理解为在社区基础兴趣班之后的提高班或专业班,类似于高质的培优班——比如溜冰学到了一定级别后才能进入花滑俱乐部,游泳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去私人开办的参赛班,绘画也是在孩子崭露头角后才决定进入专业设计班等等。
这两种类型之间没有必须的前后关系,很多家长在孩子婴幼儿的时候就直接把他们送进俱乐部进行专业培训。当然父母们都明白,一直学下去确实是要花很多钱的。
以游泳课为例,社区中心的游泳班大概是12加元/小时,而私人游泳中心是40加元。体操,社区一堂课约13加元/小时,而表现出色的孩子,一旦被老师推荐给私人俱乐部,一年的费用几百几千都是常事。再以绘画举例,在涂鸦的幼儿阶段,去社区中心也就10加元/小时,而私办的,要48加元/小时。溜冰也一样,从最初的15加元/小时,到现在的私人花滑俱乐部近50加元/小时。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花在课外活动上的经费逐年上升,父母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也越来越多……
我儿子有个同学(日本裔),兄妹俩一直由母亲送去溜冰训练,后来一起都进入了省队。他们的父亲是个公车司机,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可孩子昂贵的训练一直都没中断,令人钦佩。
我女儿有个同学(俄罗斯裔),父母和祖父母都是体操健将,所以她顺理成章地走上了同样的路——家人开了个体操培训班,她每天还没放学就被人接去训练,可以说少了很多玩乐时光;饮食方面也被严格控制,午餐时经常看着别人的午餐盒流口水,父母不仅是她的私人教练,还要在社区筹募捐款,让亲朋好友赞助她参加加拿大境内境外的比赛。她小学毕业那年刚获得了她那个年龄组的全国冠军,下一步就是冲奥运了。
简言之,孩子6-16岁的这个阶段是有非常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家长的引导、规划和坚持非常重要——你孩子是不是一棵好苗子,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如果一直培养下去会付出什么、得到什么,也是父母必须考虑的事。
文/枫林鸟(现居加拿大)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