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中心与上海临港锦江国际酒店相连,在顶尖科学家论坛举行期间,嘉宾每天早晨从酒店步行至会议中心,开始一天的“最强大脑”交流,这里成为外国科学家密度最高的区域
■纽约科学院近日与上海市科协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建立组织间交流关系、合作举办国际科技论坛、青少年科技创新合作等科技人文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8日,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落下帷幕。这场科学盛会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00余位国外顶尖科学家以及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120余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齐聚临港中心,围绕“科学引领变革,重塑世界韧性”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展开讨论。
“我已经4年没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了,4年真是太长了。”在主旨演讲中,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杜宁凯的开场白令人感慨。过去几年里,人类经历了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动荡,让世界顶尖科学家和每位与会者感受到相聚一堂的不易。
也是在主旨演讲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动情地说:“感谢罗杰给我发表主旨演讲的机会,他能从以色列赶来真的很不容易。”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克服困难,从以色列来到中国,为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颁奖。
新生事物HUB人气很足
本届论坛在滴水湖畔的临港中心举行,这座气派的场馆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永久会址。临港中心与上海临港锦江国际酒店相连,每天早晨,参会嘉宾从酒店步行至会议中心,开始一天的“最强大脑”交流。顶科会堂、滴水湖厅、司南厅……一场场聚焦各个主题的大会在这些会场举行,使其成为外国科学家密度最高的区域。
在临港中心靠近酒店的区域,今年论坛首次出现的4个HUB(中心)引人注目。它们的形态是装有透明幕墙的半封闭空间,面积不大,但人气很足。论坛期间,这些HUB里经常有中外青年科学家演讲,听众都戴着耳机,聚精会神。
清华大学教授张强是一位参加HUB活动的演讲者。他研究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科研成果有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产品等行业。演讲结束后,几位科研人员和产业界听众还在围着他交流。“这里的交流氛围很好,我能和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探讨能源问题,也能和青年科学家和企业专家交流,还要回答参会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张强说:“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国际科学派对,我觉得很有价值。”
对于科学交流,不应人为设置障碍,正如杜宁凯在论坛上所说,有原则地坚持国际科技合作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在他的推动下,纽约科学院近日与上海市科协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建立组织间交流关系、合作举办国际科技论坛、青少年科技创新合作等科技人文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8日举行的莫比乌斯论坛上,美国《科学》杂志前主编布鲁斯·阿尔伯茨也表示,科学合作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好途径,这对两国未来发展都有利。
中外科学家为论坛建言
“一些中国科学家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显然,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沿。”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扎沃隆科夫告诉记者。英矽智能是一家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新药研发的企业,其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这家外企参加了202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扎沃隆科夫博士忙里偷闲,从进博会现场赶到临港中心,聆听中外科学家的演讲。
谈及对论坛未来发展的建议,这位加拿大科学家、企业家直言,顶科论坛是世界上集聚诺贝尔奖得主等顶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盛会之一,但是在国际科学界,有关论坛和主办方的信息还不够多。“我觉得主办方今后可邀请更多的外国媒体记者,这将对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很有帮助。通过外媒的报道,能吸引更多的外国科学家来中国交流合作,在上海开设他们的实验室。”
作为参加了4届顶科论坛的青年科学家,复旦大学副教授张有鹏今年参加的活动是论坛为青少年准备的“科学T大会”。上周日,他和复旦—中植科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同坐一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探讨“将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变身超级人类”“塑料回收”等三个科学问题,现场气氛热烈。张有鹏介绍,他全程参与了本届论坛的“科学T大会”活动。从今年暑假开始,他一直作为导师与各地中学生交流,并带领20多名学生参观复旦实验室,开展了“液态金属高温裂解制氢”等课题研究。
“对于‘改造火星’等三个问题,我和同学们其实已讨论了几个月,感觉持续时间太长。”张有鹏建议,今后可增加一些科学问题,覆盖生物学、材料科学、空间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让参与活动的中学生每个月研究一个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增加他们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能引导他们接触更多的科研领域,为其选择大学本科专业提供更多的选项。
文/俞陶然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