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年历史,为秦以后历时最久的王朝,留下的历史文献也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丰富得多。就是这个王朝,给后人留下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印象。有人说那时积贫积弱,就有人说那是经济繁华、人口飞跃的时代。有人说宋朝政治腐朽、军事孱弱,就有人说那是建立正确政治秩序的开端与典范。有人说宋朝前所未有地加强君主专制,就有人说宋朝的士大夫政治相当于君主立宪。有人说宋朝转向内向不再开放自信,就有人说宋朝的文化艺术成就空前绝后、对外交流无远弗届。
种种印象都像是盲人摸象。但是宋朝的统一形象为什么难以构建?原因之一是文献记载中对宋朝历史的诸多关键问题都有意掩盖。缺失了关键,整体就被打得零碎,不同人将碎片想象成宋朝的全部,就会造成各种截然相反的印象。因此要准确认识宋朝,就要把被掩盖的关键重新发掘出来,将其置于破碎的拼图中。
宋朝历史被掩盖得面目全非的关键问题,首先当然是宫廷政治。宫廷政治涉及统治者的声誉与政治稳定,亦涉及政治路线的斗争以及士大夫意识形态的塑造。当时有多少理由要把两宋宫廷政治的真相掩盖起来,今天就有多少理由需要把两宋宫廷政治的真相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只有那样才能读懂宋史,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宋朝的历史。
《水浒传》的大英雄鲁智深的原型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了解这点才能真正体会宋朝的重文轻武。关于太宗继统,学者们长期关注所谓的斧声烛影,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黑杀将军,他预先知道了太祖的死期,而只有认识黑杀将军,才能真正理解宋朝的崇祀道教现象。宋真宗当上皇帝看似是因为大哥与二哥或病或死先后出局,但谁能保证宋真宗不是谋略大师,又有谁能算定宋真宗就是真正的赢家?其实宋真宗的血脉只是相当可疑地传了一代人,宋朝有六个皇帝是宋真宗的四弟赵元份的后裔。
据说某部电视剧描写宋仁宗与曹皇后为了治理国家而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深厚情感,但宋仁宗哪有一丁点爱过曹皇后?他只爱张贵妃,他只想跟张贵妃生下皇子。但仁宗的皇子全部早夭,无法想象曹皇后做过些什么,只知道仁宗想废黜曹皇后,还在病中呼喊皇后“谋大逆”。
宋仁宗的身世之所以不清不白,是因为真宗必须保证无能生育的刘皇后能够垂帘听政。仁宗指控曹皇后“谋大逆”,英宗怀疑曹皇后有废立之举,也都是曹皇后在谋划“同听政”。宋神宗一代英武,他推行的新政也可以理解为太宗的皇四子与皇三子的路线之争。可惜神宗英年早逝,留下的皇子都没有成年,于是他的母亲英宗高皇后就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并彻底废除新法。哲宗亲政后,不但恢复新政,而且废黜祖母高氏给自己安排的孟皇后。新立的刘皇后野心勃勃,然而新生的皇子夭折,哲宗本人也伤心过度不寿而终。哲宗死因已无从追究,但徽宗继位显然与神宗向皇后排挤哲宗生母朱太妃密切相关,所以向太后的垂帘听政未必只是徽宗的需要,更可能是向太后与徽宗联合夺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连续垂帘听政,构成了宋朝宫廷史的太后听政的时代。这个现象的影响不局限于宫廷内部,更是仁宗朝以来北宋党争的根源之一,抽离了宫廷政治的视角,北宋政治的悲剧就会被简单地归咎于书生清谈误国。
宋徽宗在宋金战争中禅让于皇太子,开启了两宋的太上皇时代。每一个太上皇的出现都是一部家庭伦理的悲剧,帝王家的每一次伦理悲剧,都深刻地决定着王朝命运的走向,靖康之难,苗刘之变,绍熙政变,无不如此,直到权臣政治登上历史舞台。但哪一位权臣背后没有后宫的奥援?韩侂胄背后是高宗吴皇后与宁宗韩皇后,史弥远与宁宗杨皇后联合专政,贾似道也有姐姐是理宗的贵妃。皇帝、后宫与权臣的导传性更替决定着权臣最后的命运,如韩侂胄的北伐及其被杀,史弥远扶植理学成为正统思想,贾似道的和战之策及其窜死等。至此,宋朝以后的历史轨迹也已经若隐若现:南北战争及理学与皇权的纠缠……
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让我们从宫廷政治的视角,重现两宋的政治风云。
【结语】
宫廷政治涉及两种基本的政治制度,一是君主继承制度,二是皇帝制度。中国自西周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由此又延伸出影响深远的宗法制度,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嫡长子继承制度理论上排除了兄终弟及、兄弟争嫡的必要性,但由于君主绝嗣或者骨肉相残等原因,实际政治运作并不能避免君位争夺战的爆发。
皇帝制度由秦始皇创立,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与无远弗届的政治权力。但皇帝需要有极强的能力,才能保证制度上赋予他的绝对权力得以顺利实施。事实上这样的皇帝在守成之君中并不常见。一旦皇帝能力不足,就必须有辅助人员来填补皇权的空缺,这些人一般包括后妃、外戚、宦官与朝臣,他们是宫廷政治的重要参与者。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显得比较特别。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抑或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匈奴、北魏、辽、金、元等政治,无不经历了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很多宫廷政治的故事,包括吕氏称制、巫蛊之祸、隋炀帝夺嫡、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马嵬坡之变、靖难之役、雍正夺嫡等,不但为读史者所熟悉,甚至通过通俗文艺使得妇孺皆知。相比之下,宋朝好像是历史上宫廷政治中的一股清流,宋代士大夫也不无自豪地宣称:
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但这样的美谈主要是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士大夫的一种期许,并不代表宋朝没有经历激烈而残酷的宫廷斗争。因为士大夫对宋朝政治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期许,史家自觉不自觉地掩饰宋朝宫廷政治的本来面目,刻意制造出宋朝皇位继承中特别和谐谦让的假象,比如说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是赵匡胤有尧舜禅让之德等等。
宋朝的宫廷政治错综复杂,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深不可测,皇子、后妃、宦官、外戚、宗室、权臣等各方参与者无一缺席。但由于历史记载的隐讳与掩盖,目前只能通过史料的深度发掘与史实的逻辑推演,尽可能梳理出宋朝宫廷政治的基本脉络。
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显然涉及残酷的政治斗争,其真实面貌直至近年才得以揭示清楚。太宗立储过程中,长子元佐与次子元僖的斗争为人熟知,但真宗的夺嫡行动恐怕已经永远湮没,四子元份也卷入纷争长期为人忽视。仁宗以真宗唯一子嗣继位,从此宋朝宫廷政治由储子夺嫡演变为后妃生育问题,并开启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
真宗去世之后,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在不同历史情境中以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这时期的宫廷政治也主要体现为皇后干预立储:刘皇后冒认仁宗,曹皇后废立英宗,高皇后排挤哲宗定策功臣,向皇后谋立徽宗,孟皇后支持高宗。帝后冲突是皇太后时代宫廷政治的主要特点,除比较特殊的孟太后,其他刘太后与仁宗、曹太后与英宗、高太后与哲宗、向太后与徽宗都存在严重的政治矛盾,而且这是北宋仁宗以来持续而激烈的党争的重要根源。
宋朝宫廷政治的太上皇时代包括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孝宗—光宗、光宗—宁宗四个时期。这个阶段几乎与宋金战争同时,太上皇现象也与对外战争紧密联系,至少徽宗退位很大程度上是推卸对外作战的责任,高宗与孝宗其实存在主和与主战的冲突。至于光宗、宁宗朝的太上皇现象,很大程度上是高宗吴皇后干预政治的结果。高宗吴皇后与宁宗杨皇后虽然几乎没有垂帘听政,但通过后宫形成巨大而持续的政治权势,构成了南宋政治史的重要一极。
无论是皇太后垂帘听政还是太上皇现象,都对皇帝权力造成严重侵蚀,也可以理解为皇权持续衰落的过程。太上皇时代末期,权臣现象随着最后一位太上皇光宗的衰落而出现,并先后出现了韩侂胄、史弥远与贾似道三位权相。权相最初难以独立专政,韩侂胄必须依赖高宗吴皇后与宁宗韩皇后,史弥远与宁宗杨皇后始终联合专政,贾似道也有胞姊即理宗贾贵妃的奥援。通过宫廷政治的视角,不但可以将宋朝政治史划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还能从宫廷斗争的视角进一步理解宋朝政治的派系问题。太祖、太宗的派系问题直到南宋高宗传位时才显现出来。太宗朝的夺嫡之争中,赵廷美、赵元佐、赵元僖作为失败者出局,皇三子赵元侃成为宋真宗。结果真宗传仁宗而绝嗣,宋朝皇帝世系又回到太子四子赵元份这支,由赵元份的孙子赵宗实继位并传三代四帝而北宋灭亡。所以太宗四个儿子与皇位的复杂关系,奠定了北宋宫廷政治的基本格局。此外,真宗晚年后党与太子党的斗争是北宋党争的重要源头。仁宗亲政之后,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孟皇后在后宫构建了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他们是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反变法的政治后台。总之,宫廷政治某种程度是北宋政治斗争的总根源,将政治纷争仅仅理解为士大夫政治理念的分歧可能失之简单。
至于南宋,虽然宋朝的皇位传承由孝宗而回归到太祖世系,但孝宗与高宗不但存在主战与主和的立场冲突,而且在位时长期受制于德寿宫太上皇的势力。高宗去世后孝宗很快也退位当太上皇,继位的光宗与宁宗虽是孝宗的子、孙,却为了巩固权势而主动靠拢高宗吴皇后。结果光宗在绍熙政变中被迫退位,而宁宗依靠太皇太后吴氏而继统,大权最终旁落于吴太后的亲信韩侂胄,以及出自吴太后慈福宫的杨皇后及史弥远。因此重新继统的太祖后裔孝宗、光宗、宁宗很大程度上无法掌控宋朝的政权。宁宗之后的理宗依赖史弥远(也包括杨皇后)的政治阴谋而继位,因此某种意义而言南宋宫廷只有两大派系:一、高宗与吴皇后系;二、杨皇后与史弥远系。
由此总览三百年宋朝宫廷政治,在宋太祖、钦宗之外其实有五大派系:一、太宗、真宗、刘皇后、仁宗系,政治上追求“无为”“太平”;二、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政治上否定仁宗,追求变法“大有为”;三、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这个后宫政治派系是真宗晚年以寇准为首的太子党的延续,政治上激烈反对变法路线,开创了庆历、元祐的特殊政治传统,并在南宋通过哲宗孟皇后确立庆历、元祐政治的正统性;四、高宗、吴皇后以及受其支配的孝宗、光宗、宁宗,这个统治集团基本维系着宋金和议的局面;五、杨皇后、史弥远、理宗、度宗、贾似道,孝宗一系三代而绝嗣,理宗开创了南宋皇帝的第二个世系,但最后的权臣贾似道嫉恨之前形成的史弥远集团,这个问题又与南宋亡于蒙元密切相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政治虽然冲突激烈,由孟皇后提供合法性的高宗,以及由史弥远扶立的理宗,都追认北宋后党主导的庆历、元祐政治传统,从而决定了宋朝政治史叙述以庆历、元祐为正统的总基调。这也意味着任何不符合庆历、元祐传统的政治行动在历史书写中都有可能遭到歪曲。
文/吴铮强(著名宋史学者、浙江大学教授)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