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山东东营的农民孙波一直在地里忙活着。与传统的农民不同,孙波是有正高职称的职业农民。2018年以来,山东逐步探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如今,山东全省9000多名有能力、懂市场、会经营、敢创新的“土专家”“田秀才”获评各等级职称,一支素质优良的乡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渐形成。(10月30日《工人日报》)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农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职业;实际上,这是一种身份与职业认知上的模糊与混淆。在价值实现路径越来越多样化的当下,农家子弟也可以不以农业为生,“城里人”也可以选择做农民。说到底,农民不是一种身份标签,而是一种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
做农民并非没有门槛,有的农家子弟哪怕祖辈父辈都是干农活的好把式,自己可能并不擅长干农活;有的“城里人”虽然缺乏经验,但通过实践的磨砺,也可以成长为合格乃至出类拔萃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价值在于,塑造了农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成长平台、发展空间。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奖项、不唯论文,主要考量参评者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贡献。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不与岗位和聘用等硬性挂钩,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标志。换言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具有的符号价值,传递出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尊重和对农村的期待。当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含金量”得到普遍的、充分的价值认同,就能够给当事人带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等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本质上也是对职业农民的一种肯定与激励。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要想在土地上得到足够的回报和激励,不能只凭借“老农民”的经验和技能,也要具有商业思维和市场眼光,懂得拥抱市场,和互联网时代共舞。有些被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裹挟的“老农民”,虽然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也会遭遇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与之相对比的是,一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效地防范了市场风险,也从土地里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与激励。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希望的田野里,承载着农民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农民要想在土地上收获更多,就必须在信息处理、技术运用、风险防范、成本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包装与销售等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只有努力成为懂市场、会经营、善开拓的职业农民,才能笑看风云。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充分涌流。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不仅彰显了对乡村人力资本的重视,也畅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渠道。另一方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同,有助于激励更多人进入农业领域。当人才活力被充分激发,乡村就会更有希望。
文/杨朝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