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爱美人士为了佩戴漂亮的耳饰,会选择打耳洞,即在耳垂的特定部位生成一个可佩戴耳饰的永久性孔隙。很多人觉得打耳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到街边的饰品店或者美容院,甚至自己购买“耳枪”,轻松就能搞定。然而,看似操作便捷的打耳洞,其实是一项医疗美容项目,远没有想得这么简单。(10月16日 新华网)
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最大区别在哪?对于这个问题,普通民众的看法和专业认知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打耳洞属医美,但打耳洞已被高度生活化,是这种差异的典型例证。
很多人习惯于认为,打耳洞操作简单易行,巷子里的生活美容院、街边上的饰品店等,就可将打耳洞做得很好,何必舍近求远和花大价钱,到医疗美容机构接受这类服务?
然而,《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条明确,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可以看出,除了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具有医疗特征的物质之外,区别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重要指标,还有是否有创伤性、侵入性。包括打耳洞在内的一切穿透皮肤的操作,都具有创伤性、侵入性,因此都属于医疗美容。
不仅普通民众存在模糊认识,很多服务人员也认为,打耳洞这种操作如此简单,为何要烦劳专业医务人员?让人担心的是,当前不仅打耳洞高度生活化,注射美容针、针灸减肥等,也都如此。不仅生活美容馆、美容美发店、路边美甲摊等普遍提供这类服务,而且服务供需双方似乎形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默契,监管人员的介入有时反倒显得多余。
生活美容机构干医疗美容机构的事、以及超范围执业、资质不全等,是导致医美乱象的主要根源,这一根源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对于何谓医疗美容的错误认识广泛存在,并且装糊涂和真糊涂并存,进而导致浑水摸鱼成为常态。
不仅美容如此,中医等服务也存在这种现象。在很多人看来,部分中医项目属于传统的民间服务,养生保健机构等生活服务机构也可以提供。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明确,养生保健机构不得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是否具有创伤性和侵入性,仍是区分医疗服务与生活服务的主要依据,但民众对此仍缺乏清晰认识。
导致医美乱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混淆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尤其在一些操作简单的医疗服务项目中混淆两者,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假如民众普遍能够分清两者,并依此分类接受服务和实施监督,同时服务机构也依分类行事,不揩医疗的油,不打服务的擦边球,医美服务就会变得规范得多。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