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从犹太难民到外交家,基辛格如何成为一代传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10:00

亨利·基辛格,德国犹太人后裔,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国务卿。

基辛格的成长与崛起,是一个传奇。从犹太难民到哈佛学术明星,再到极具传奇色彩的外交家,基辛格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世界格局。中美建交、入侵柬埔寨、结束越战、中东斡旋……诸多外交大事件背后,都有基辛格的身影;穿梭外交、秘密渠道、利益均衡……

作为一个同时在人类智力世界和权力世界都达到鲜有高度的强者,基辛格声名显赫且历久不衰,美国当代的政治人物无出其右。而在中国孩子们的心中,更常与“基辛格”三个字作固定搭配的,是这样一句表述——"我们的老朋友”。

尽管已经百岁高龄,基辛格仍思维敏捷,保持着极高强度的工作:

每天工作15个小时;

5月底以来,先后奔波德国、英国、美国多地出席了多场百岁诞辰纪念会;

接受媒体长达8个小时的不间断采访;

2020年以来,已经出版了2本新书,并且还在着手新的出书计划……

2023年,基辛格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基辛格式外交,时至今日,依然不容小觑。

了解他,是我们获悉历史智慧的一个最佳入口,正如基辛格自己所说:“现在虽然不会完完全全地重复过去,但必定与过去相似,因此,未来也必定如此……”

知名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追踪采访基辛格超过20次,还采访了基辛格的家人、尼克松、福特等多位美国总统、基辛格前助手和同事超过150人,收集了大量私人文件、工作记录、保密会议记录等资料之后撰写了《基辛格传》一书。基辛格本人曾对这部传记反应强烈,这是艾萨克森一鸣惊人之作,更是一部引发基辛格与其多年“冷战”的坦率之作。

这本书全面讲述了基辛格风云变幻的传奇经历,挖掘了这位复杂人物的性格和他所探索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从犹太人到美国人

1923年5月,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菲尔特市一个犹太家庭。彼时正值德国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的年代,

当基辛格诞生时,菲尔特的犹太人口数量已缩减至3000,第一次世界大战惨败的德国出现了民族主义发反弹,犹太人越来越受压迫,他们不得参与公众集会,连看足球联赛也不行。

少年基辛格非常热爱足球,周围世界如此不安,足球是他唯一的发泄。他总会伙同弟弟或朋友偷偷溜进体育场,假装自己不是犹太人,“大不了挨一顿打呗。”他事后回忆道。

他也曾苦练球技,虽然体力不行,但是颇有技巧。有一年,他竟然被选为班队队长,靠得不是动作敏捷,而是领导才干。

他最出色的不是体育,而是学习。童年时期的基辛格臂膀下永远夹着一本书,颇有学者之风。青少年时期,他非常羞涩,很少开口讲话。他爱观察,爱思考,喜欢闷在家里埋头看书,仿佛书籍成了他逃避这个不友好世界的去处。

基辛格(右)与弟弟和祖父母的宠物猫合影

1938年,15岁的基辛格随着父母、弟弟,举家移居美国。这是基辛格母亲的决定,她意识到家庭留在德国不会有前途。

他们全家搬进华盛顿堡大道的一栋矮砖建筑内,这条热闹的街道上上下下类似的建筑内,住着数百位犹太新移民。为了适应美国生活,他将以另外一个名字为世界所熟知:亨利·基辛格。

有一天,基辛格一个人走在街上,迎面来了一群非犹太人。多年积累被殴打嘲笑经验的基辛格,第一反应是躲避,以前碰到这种情况少说也得遭到一番羞辱。他下意识开始离开人行道,然后才想起来,自己现在身在何处。

1977年基辛格卸任国务卿的告别演说上,他这样说道:

“1938年我来的时候,华盛顿中学要求我写一篇作文,讲一讲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我是这么写的——我想这是一个人人可以昂首挺胸过街的国家。”

从恐怖气氛中解放出来的基辛格就像被假释的囚犯,高高兴兴投入了在美国的新生活。

在华盛顿中学学习了一年后,他改读夜校,白天则在毛刷厂干活,戴着橡胶手套洗刷子。工作间隙,他一有机会就看书或者做作业,攻读会计专业,寻找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从军是个大好机会。19岁生日刚过不久,基辛格的征召令就到了。他乘火车前往军营报到,生平第一次离开了德国犹太人的生活圈子。 熬过三个月的基本训练后,依照1942年3月出台的《“二战”权力法》“允许在部队光荣服役至少三个月的敌方外国人成为美国公民”之规定,基辛格正式获得了美国国籍。

对基辛格这样的孩子来说,参战使他们获得公民权不仅仅是一项恩赐,更是他们赢得的荣誉:他们不再是外人了。

从军之旅使基辛格初步积累了政治人脉,其中一位便是——弗里茨·克雷默,基辛格的人生导师。克雷默发现了基辛格非同一般的政治思维,举荐他担任行政官,带领他加入情报部,后来又负责反谍报部队的工作。

对基辛格而言,跟随克雷默就像找到了一个新的父亲型的人物。战争让他变得成熟,扩大了他的视野,也点燃了他的野心。那个纯真好奇的犹太男孩,学会了反击、争辩,逐渐形成一套防御机制。在军队的历练下,他掌握了指挥能力,有了一个坚毅的外表,散发着自信。

陆军的奖状将他写得十分英勇:

“基辛格士官,带领反谍报小分队履行职责,不畏艰险,成功建立了一个深入平民生活每一阶段的告密者链条,最终查获并逮捕多名被确认从事间谍和破坏行动的地方特务。”

军旅生涯结束后,22岁的基辛格踏上回乡之旅,他驾车穿过满目疮痍的山路,看着小城的残垣断壁,往日的情景一一显现。这段回忆之路何其漫长艰难,多年的仇恨、残酷和虚无。

他站在这里,正式向青年时代告别。

从哈佛学者到传奇外交家

长大后的基辛格对自己的犹太出身采取低调处理,他很少谈起自己的童年经历,在采访中曾说,这段日子似乎没什么印象,对自己没有起什么关键作用。

尽管基辛格不愿承认,但纳粹的滔天罪行还是给他留下了永久的印记。成长期发生的大屠杀给他留下一个后遗症,就是避免暴露自己的任何弱点。这是他个人的信条,也是他现实政治的基本前提,故而又是他对外政策的座右铭。

二战期间曾在德国为美军从事反间谍工作的经历为基辛格成为一名学者奠定了基础。1947年,24岁的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主攻政府管理和哲学。在政府管理系,他碰到了人生中第二位敢想敢干的恩师,教授威廉·埃利奥特。有了埃利奥特的关照,基辛格在大学时代,以及日后寻求终身教职时,都得到了极大帮助。

作为大学暑期班主任,埃利奥特在1951年帮基辛格策划了一个项目——哈佛国际研讨会——以后17 年基辛格专注的领域。在每年暑期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各地有前途的年轻领导者都会齐聚在此。28岁的基辛格通过兴办这个项目,在学术官僚界筹建自己的权力基础。

1969年项目结束前与会外国学员已有600人,其中有人当上了外交部长、报纸编辑和银行行长,许多人对掌权后的基辛格可谓作用非凡。由此可见基辛格的眼界很高,他不追逐学术界的名利,一心想在世界舞台上打出名声。国际研讨会是个理想媒介,帮助他建立一张颇具影响力的联系网。

基辛格成为哈佛本科生中的学界传奇不仅仅因为成绩好,更是因为那篇被叹为奇文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篇幅惊人,是有史以来哈佛大四学生所写的最长的一篇论文——全文有383页,现在哈佛的毕业论文篇幅限制,被称为“基辛格规则”——将来任何巨作均不得超过此文的1/3。

他的论文范围也挺吓人,谈的竟然是“历史的意义”。《历史的真义》这篇论文已经被载入史册,基辛格在这篇论文中极为推崇康德的“绝对命令”理念,认为“和平是人类最崇高的奋斗目标,是对人的道德人格的终极肯定”。《历史的真义》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堪称是一本真正的理想主义宣传册。基辛格91岁时出版的《世界秩序》一书仍在大量引用康德的观点即为明证。

由于论文出色和成绩出众,基辛格拿到了约1%学生才能拿到的最优生荣誉,毕业后申请攻读哈佛大学政治管理系博士。

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基辛格留在哈佛任教。意识到教授生活无法满足他的雄心,基辛格的事业出现了重要转折。他开始研究核武器与外交政策,总结出“有限核战争”的学说,一举成名。

1956年西点举行美国事务学生大会,基辛格在会议期间与学生谈话

在军营,基辛格遇到的伯乐是克雷默,在哈佛,他的伯乐是埃利奥特,1955年,基辛格找到了比他俩都更有权势、有影响力的知遇之人——纳尔逊·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子。

当时的洛克菲勒是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际事务助理,汇集了一群学术界专家讨论国家安全政策,基辛格就在这里与他相遇,逐渐成为最亲密的学识友人。

直到在1968年底加盟尼克松团队之前,基辛格一直是洛克菲勒的兼职顾问,薪酬不菲。同时,他拿到了哈佛大学终身教职,加紧对对外政策的钻研。他也开始涉足政治,特别是洛克菲勒的总统参选活动。

随后美国政府伸出橄榄枝。基辛格先是担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顾问,1969年,尼克松任命其为国家安全顾问。

基辛格与尼克松,看似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两个人,却有内在的雷同。他们的外交政策走的神秘路线,两人都不太合群,又喜欢出其不意地让对手大吃一惊。让两人的雷同之处更发挥到极致的是基辛格的变色龙般的本领,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很快就变成一起对付官僚和充满敌意世界的难兄难弟。对尼克松来说,基辛格可谓是得力助手的最佳人选。

之后,他又在1973年到1977年担任尼克松和福特总统的国务卿。

在此后数十年,基辛格对于美国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基辛格是美国迄今历任国务卿中权力最大的一位,他一直扮演着美国外交、特别是中美关系间特使的角色。

基辛格的政策反映了他复杂的个性。基辛格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才智,连批评他最猛烈的人对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随意对话还是正式会议,他都能把各方的细微差异和意见归纳整理,让讨论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他才华的核心就是他能看到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并把所观察到的规律现象予以概念化。

基辛格既是战略家,也是战术家。他心思的强项在于从宏大到微小的运作,他胸中既有宏伟的地缘战略规划,也怀揣着无数细微战术的谈判杠杆。

基辛格聪明、诙谐、有吸引力,就像舞蛇者一样,拥有高超的迷人本领,在外交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基辛格顾问公司

随着1976年福特在总统大选中落败,基辛格也退出了政坛。此后,他先后受聘担任乔治城大学教授和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并兼任阿彭斯学会研究员、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委员会主席等职。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顾问公司。

基辛格顾问公司的秘密世界里有战略咨询、外交卓识、良好的关系、现实的门路,再加上世上最具市场价值的名人的金字招牌。

90年代初,基辛格顾问公司已经有20 多家公司客户,其中约3/4 是美国公司。客户名单是严格保密的,与顾问公司签署的合同也明令禁止任何一方对外透露。但从代理报表、其他财务报表、政府披露规定、访谈以及从企业人士喜欢吹嘘他们与基辛格关系的言谈话语中,我们还是弄出了一份90 年代初与顾问公司有合同或项目安排的主要客户清单:

· 美国运通及其子公司希尔森·雷曼·赫顿

· 美国国际集团,保险业核保人

· 大通银行

· 可口可乐公司

· 爱立信,瑞典电信制造商

· 菲亚特,意大利汽车公司

· 亨氏食品集团公司

· 默克公司,制药业巨擘

…….

在电话簿里找不到基辛格顾问公司。它的总部所在地公园大道的钢材—玻璃建筑大厦的公司名录里也没有它。来访者如果在正确的楼层出电梯,就会发现一间摆设简单的接待室,塑料玻璃窗后面坐着一位接待人员,房门上也没有名字。

里面是不显眼的现代装潢—白沙发、一般的书桌—更像一个中型保险公司。基辛格L形的边角办公室摆放着几十张带签名的世界领导人对着他微笑的相片。过道边上的小房间是他的安全和后勤协调员、个人助理、日程安排人员和秘书的办公室。

虽然他不时发发小脾气,但幽默还是能缓和气氛,另外大家也知道他有时就是装装样子 而已。似乎总是心不在焉的基辛格前一分钟还在生气,下一分钟又褒奖对方;前一分钟还满肚子不高兴,下一分钟又自我解嘲一番。他下面的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大家有时对他所为的忍让就像对待一个特别聪明但脾气不好的孩子一样。周围人对他的忠诚,主要是出于对他的尊敬,甚至感情,而不是恐惧。

公司客户每年将得到两三次关于世界情况的全面吹风。通常都是基辛格与斯托加或布雷默出面,对象只限公司少数高管,而且只限于口头吹风,没有书面的东西。基辛格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真知灼见被人拍下来,给人传阅,几个月后被引述。

基辛格坚持公司承接的项目都必须对东道国政府有利。这样他就可以一展所长:就像他在中东那样做个调停人,协助双方就互利双赢的事相向而行。在进行这种谈判时,他希望自己是双方都信任的中间人,而不只是他客户的代理。

虽然他事业很成功,但给不了他在发挥治国安邦之才时能得到的满足感;让铜金公司得以在印度尼西亚安全运营是比不上能让中国觉得世界安全的成就感的。不过,到底这也让他有机会坐私人飞机到处跑,发挥外交官和外交事务顾问的作用,这是他最擅长的两件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看起来很朴素的头衔却特别沉甸甸,因为中国只会把这个充满感情的头衔授予极少数对中外关系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是其中之一。”新华社在一篇时评中如是说。

中国人民敬重基辛格,首先是因为他在半个世纪前中美关系“破冰”阶段的开拓性贡献。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方携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这一段传奇历史,中国人耳熟能详。

而在基辛格从政生涯中,1971年7月9日的秘密访华,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这次行动起了个代号——“波罗一号”。

基辛格一行人取道西贡、曼谷、新德里和拉瓦尔品第前往北京,对外宣称是代表总统出外调查。为了保证最后的辉煌盛举不受影响,他们故意把在沿途每个城市的逗留都安排得极其枯燥乏味,以免媒体紧追不舍。

到了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后,基辛格以生病为由假称“到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巴基斯坦的避暑山庄躲了48个小时”,实际上已经秘密飞往北京。

基辛格很快发现东道主给他的日程安排非常宽松,中方如此潇洒的态度给了他们一种心理压力。

事实上,中美双方都明白这次会谈事关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过好在总算有惊无险,尼克松访华的声明草案最终达成,震撼了世界。

基辛格说,正是这次密访让美国立场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除了中美关系,尼克松和基辛格还导演了一系列秘密外交行动:签订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中东和谈等历史进程中……国际舞台上的轰动性新闻此起彼伏。

而这些秘密行动,其实都深深源于他对美国官僚体制的不信任感,这使得基辛格在获得引人注目的外交成就的同时,也埋下了同僚嫉恨的种子。

基辛格骄横跋扈,在政府高层人缘不佳,以至于共和党1981年再次上台之后,他未能谋到任何正式的政府职务。

这也使得基辛格日后对中国式“友谊”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是中国几乎所有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学生的必读书目,《纽约书评》称此书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基辛格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研究与独到看法,让许多中国人都深受启迪。

“但我还是认为,我的政治生活中得意之笔是:当政治家们总想通过不断的努力,摆脱那种狭隘的见地而取得某种持久的成果时,我能和一位伟人一起努力,在顷刻之间就跨过了意识形态的重重障碍,虽然从无情的历史角度衡量,这只是短暂的片刻。”基辛格在个人回忆录《白宫岁月》里写道。

“中美关系的解冻”是基辛格外交官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当今美国外交中遇到的最重大议题。

基辛格的百岁生日贺卡

2023年5月,在百岁生日前夕,基辛格接受媒体采访,再次谈及中美关系。他呼吁美国在对外政策中避免过度对抗和冷战思维,并强调了对话、合作和平衡的重要性。他还告诫,不要误解中国的雄心。

过去的50年里,基辛格曾近百次来华,参与、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变迁。今年7月,百岁基辛格再次访华,受到国际社会瞩目。在当下的世界,基辛格所推崇的“均势理论”或许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但他仍在观察世界的变化,呼吁中美和平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要对话不要对抗,这才是外交之道。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华尔街传奇大佬,去世!
券商中国 2024-06-15
谢锋大使吊唁基辛格逝世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2023-12-06
王毅吊唁基辛格逝世
外交部网站 2023-12-05
人们为什么记得基辛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3
人们为什么记得基辛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3
基辛格:不可复制的人生,值得传承的智慧
光明日报 2023-12-02
普京:基辛格的务实路线让苏联和美国达成重要协议
参考消息 2023-11-30
赏读|王缉思:基辛格不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政治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