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铸魂映神州 北京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观察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9-13 09:06

九月的北京,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一大早,众多市民和游客登顶景山万春亭,凭栏远眺,北京城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厚重、大气而又充满活力。

从气魄雄伟的永定门到古朴典雅的钟鼓楼,南北向的中轴线犹显庄重壮美、神韵悠长;从活力四射的CBD商圈到见证“双奥”的百年首钢,东西向的长安街尽现开放繁荣、多彩魅力……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以文化城、古今交融。

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馆集群、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7年排全国第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新时代的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力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多元化呈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充分展现出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

活态传承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白露时节谷染黄,田间地头农事忙。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先农坛的耤田内,一派火热丰收景象。

先农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历经半年多修缮,今年7月,祭坛区域恢复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首次揭开神秘面纱,坐落于此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也重张开放,中轴线上再添一颗“文化明珠”。

“稷最早在中国北方地区普遍种植,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一队小学生正认真听着讲解,体验农耕文化乐趣。他们身后,因存放皇帝亲耕耤田所获粮食而得名的神仓建筑群,“隐世”200多年后,向观众展露真容。

“建筑的门窗和柱子恢复原有朱红色,殿内檐上的旋子彩画全部原样保留、重现风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说,“未来将运用现代化展陈手段对神仓的历史文化和功能进行系统阐释,让这组皇家建筑群更好走近大众。”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历经700余年,形塑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被誉为古都的灵魂与脊梁。2011年以来,北京持续推进中轴线文物保护,出台相关条例、规划,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皇史宬、贤良祠、太庙等有序腾退,钟鼓楼、社稷坛、正阳门箭楼等陆续修复完成,大气恢宏的都城布局愈发清晰。

北京老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中轴线保护的带动下,北京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当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留下的是疏朗庄重、古今交融的宜居城区。

平整洁净的石板路、别具一格的手绘涂鸦、沿街的网红咖啡店……午后的烂缦胡同,氤氲着浪漫的氛围。

“咱这胡同变化确实大。以前路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头上满是架空线。”居民宋兴兰说,“现在线都入地了,路面也铺上了新砖,沿途的花箱特漂亮。”

烂缦胡同108号院是清代江宁郡馆旧址的一部分,为二进式四合院。为补足街区功能短板,一进院被辟为“红色会客厅”,平时可以举办社区活动;二进院为“共生院”,居民可享受改造提升后各类设施的便利。曾经私搭乱建的“大杂院”蜕变为宽敞整洁的“美丽院”。

渐进式的“微改造”取代大拆大建,以背街小巷为重点实施“一街一策”,北京以绣花功夫推动胡同街巷恢复肌理。截至目前,北京老城已打造前门街道草厂头条3号院、东中胡同22号院等100余个“美丽院落”和“最美院落”。藏在胡同之中的会馆、故居等遗存不仅恢复了风貌,更实现了“活态”传承。

“会客厅的活动可丰富了,我经常来参加。”宋兴兰热情地发出邀请,“有空您也常来转转!”

红色是北京的鲜明底色。北大红楼、蒙藏学校旧址、香山革命纪念地……近年来,北京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构建立体革命文物保护体系,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作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清华园车站旧址今年3月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昔日杂乱无章的环境焕然一新,青翠的草地和新铺的步道随着颇具年代感的铁轨向远处延伸,时光在这里轻柔交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新的“打卡地”。

“清华园车站旧址里历史场景的还原、丰富史料的呈现,让人印象深刻。”北京大学学生邓贞志说,“路过旧址时,总会回想起先辈们走过的路线,从中汲取力量。”

京杭大运河奔流浩荡,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通航,延续千年壮美神韵;巍巍长城逶迤绵延,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贡献“中国经验”;西山永定河刚柔并济,环境质量稳定提升,呈现山水交融、大气恢弘的景观风貌……北京不断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彰显。根植在千年古都的深厚文脉,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创新赋能 有效供给提升“幸福感”

“仿佛踏上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收获特别大!”走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展厅里,来自山西运城的文博爱好者王浩宇感慨道。

体型硕大的恐龙化石、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生动有趣的科普展板……今年1月,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随着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里成为很多游客来京的必游之地,“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北京是全世界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8月底,全市备案博物馆达218座,年均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自2020年北京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相继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市区级博物馆完成改扩建重新开放,极大丰富了北京地区博物馆体系。

“文物、标本虽然是静态的,承载的信息、价值却是‘活’的。”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说,“我们通过数字化呈现、展览‘走出去’等做法助力打造‘流动的博物馆’‘永不落幕的博物馆’,为更多观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服务。”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剧院里,以首都北京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京剧《李大钊》、话剧《香山之夜》、舞剧《五星出东方》……文艺精品持续涌现,“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愈加闪亮。

街巷中,“小而美”“多样式”的文化空间厚植人文沃土。颜料会馆再续弦音、正乙祠戏楼重张启幕……一馆一策推进“会馆有戏”,点亮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载体。

金秋时节,地坛公园内书香四溢。阔别十年,北京地坛书市回到广大读者身边。开幕当天一大早,72岁的窦三宝老人就赶了过来。“地坛书市是咱北京老百姓的一个念想,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作为2023北京文化论坛一项配套活动,为期11天的书市设置了8大专区,200余家参展商,集中展示展销40余万种图书。

“相比在网上买书,逛书市心情很不一样,当找到一本特别喜欢或久违的书时,感觉很快乐。”北京市民陈丹丹说。

以文化城,城以文兴。北京大力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文化+”战略,有力释放北京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创新活力,为文化发展赋能。

在刚刚闭幕的2023年服贸会上,观众与演员在开心麻花打造的“沉浸式演艺会客厅”深度互动,共享演出空间、共同演绎剧情。

“沉浸式演出带给观众很不一样的体验,他们既是观看者也是参与者。”开心麻花大区总经理、制作人刘园园告诉记者,沉浸式演出2019年推出以来,越来越受到观众欢迎,今年演出预计将超过3000场。

沉浸式是文化新业态的重要特征,在文化体验中充分融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科技,打造文化新产品、消费新场景。天宁1号东方艺空间、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北京以智慧城市、“演艺之都”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托,培育沉浸式、互动式等演出业态,有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北京优良的人文环境和创新环境,为我们的创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也在不断尝试运用数字新技术打造更好的演出效果,为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观演体验。”刘园园说。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北京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文化新业态领跑全国。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20.8亿元,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的比重超四分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8.1%提升至2021年的11.0%,始终居全国首位。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表示,未来北京将立足首都丰富文旅资源禀赋,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旅游为民,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交流互鉴 携手世界焕发“新姿彩”

“非常高兴能看到歌剧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朋友所喜爱。”

8月,一场歌剧《茶花女》的讲座上,不少“老朋友”的出现让主讲人、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顾问朱塞佩·库恰十分高兴。12年前来到北京的他未曾想到,西方的歌剧艺术能够在北京觅得众多“知音”。

作为欧洲歌剧制作界颇具名气的艺术家,库恰2011年受邀成为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顾问。“这是一段复杂却有趣的经历,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合作。”在库恰看来,他与中国艺术家们共同经历了一段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磨合期。为了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一起克服困难,创作出丰硕的艺术成果。

12年间,库恰深度参与了众多节目创作排演。由他指导的《茶花女》《托斯卡》等歌剧作品在国内多地演出,广受好评。与此同时,他深入北京多所学校,向中国年轻人介绍歌剧文化,激发他们对歌剧艺术的兴趣。

“未来我希望能向更多国家介绍现代中国,展现这里秀丽的风景和悠久的文化。”库恰说,“如果有一天,我能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被大家所铭记,将是我最幸运的事。”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剧院里表演精彩纷呈,文化产业园区内亦是精品荟萃。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内,众多围绕当代艺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开展的文化艺术展览吸引着观众前来参观。在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莫奈、梵高与现代主义大师真迹展”将36位世界级艺术大师的珍藏画作带到北京。

波光粼粼的水面、花开缤纷的原野、静静绽放的睡莲……一幅幅画作让艺术爱好者谢晓玲久久驻足,直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近几年北京各大艺术园区常常展出国内外的艺术精品,让人足不出京便能与世界各地的大师们‘零距离接触’。听说最近798还有亨利·马蒂斯的画展,我一定不能错过。”

世界影人年年相聚雁栖湖畔,共襄北京国际电影节盛举;北京环球度假区落户通州,在东西方文化汇聚中见证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百余家国际组织落户北京,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北京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加强同外界对话,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文化要素集聚,历史悠久的古都正日益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文明对话的高地。

世界文明在这里交融,中华文化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向世界娓娓道来;2014年APEC会议,以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中国汉唐建筑特色为设计灵感的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惊艳亮相;“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时代魅力……在一场场重大国事活动中,世界目光聚焦北京,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现代中国的风采神韵。

“欢乐春节”节庆活动品牌连续多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北方昆曲剧院将《牡丹亭》等经典剧目搬到海外剧场、《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出海引发高度关注、泡泡玛特等文创企业打造的本土IP“火出国门”……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文化“京”品获得众多赞誉,在每一场活动、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产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诠释当代中国的繁荣生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如今的北京,张开双臂拥抱着世界的多彩,亦在迈出脚步为世界文明花园增色。“一来”“一往”之间,尽显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更在文明互鉴中与世界携手前行。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畔,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座文化新地标竣工在即,将翻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崭新一页。从千年历史中一路走来,中华文明与地域文化共同塑造着这座古老的城市。面向未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国首都必将引领悠悠文脉不断向前,在新时代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六月,北京这些文博新展邀您共赏
北京市文物局 2024-06-13
北京市文旅局推出12条文博休闲度假游线路 打卡小众博物馆 开启古今穿越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3
开在胡同深处,“80后”小夫妻用文创留住老北京记忆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2024-03-10
如何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育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3
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开放!翻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崭新一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8
北京:“一校一策”以文“化”青春
光明日报 2023-11-10
文以铸魂映神州——北京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观察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9-13
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博物馆奇妙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