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办的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式上,作家、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主编徐坤成为创新文学作品生成机制的第三批“十月签约作家”。与“十月”签约后,未来有哪些创作计划呢?9月9日举行的走进北京十月文学院集体采访活动中,徐坤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在当天上午的媒体见面会上,徐坤将这次与“十月”的签约比作她回到了娘家。2002年她以短篇小说《厨房》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之后,2003年就从中国社科院调入北京作协任专业作家。从2003—2013年,十年的驻会专业作家时间,她将盛年时期最好的作品都给了《十月》杂志和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她创作的以北京奥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就首发《十月》杂志,并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第十一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徐坤表示,新时代的文学写作跟从前有了很大变化,宣发模式跟十年前不一样了,写作方式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如何让读者喜欢看,除了表面上的宣发之外,主要是内容要跟得上,要有思想,有灵魂,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现实,同时要写得好看,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继去年年底创作出一部获得各种好书奖的长篇小说《神圣婚姻》后,徐坤借着这次签约作家的东风,即将推出长篇小说新作《花家地》。望京地区过去曾有一片花椒地,后来改名“花家地”,周边集中了一大批高校、研究所、报社、科研机构,也是韩国人在京聚居的地方。徐坤在那附近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读了三年博士,对周边环境非常熟悉,所以将这部新作书名定为《花家地》。
“我个人比较擅长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女性,所以我在这部《花家地》里,设计了一个发生在新时代有关知识分子和女性的特别好看的故事。”徐坤称,相比起主题出版,这种个人化写作有更多的灵活度,更容易直击灵魂。比如这部小说一开场,主要的矛盾冲突就会搭建起来,某研究所所长突然被带走调查,他身边的那些女人们立即惊慌失措,妻子女儿女学术秘书女处长等等,各有不同的表态和复杂的身体语言,体现出人性最幽深最本真的东西。一场人事地震以后,一些浅薄的人和事随风飘撒,最后能站得住的是那些正义的事业,以及有担当、有信仰的人。
“这部新作,我从一开始就在写人性,写出方方面面的勾连,特别解气和接地气,反映出深刻的人心向背,有忧喜也有悲伤,比较能打动人心。在我看来,作家必须是沉浸式地深入生活,在生活的浊淖中打滚,并能保持洁净之身,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是好东西。”徐坤说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