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建中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他与父亲贝聿铭、弟弟贝礼中联手创造了一系列为世人所惊叹的建筑奇观,包括享誉世界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等。
作为贝氏建筑的传承人,贝建中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中国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的设计作品,包括苏州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香港中银大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8月30日,在中国大饭店,贝建中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谈中,77岁的贝建中说话语速轻快,精神矍铄,总是微笑,风度温和,认真又深入地表达着他对建筑师这一职业的体会,讲述着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职业
这个八月,贝氏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贝建中先生一行造访中国,行程安排得很满:他首先到访湖南,然后穿梭于广州、上海、杭州、青岛、北京、赤峰等多个城市之间,与客户见面,考察项目。一场接一场的会议闲隙,贝建中还访问了知名文化艺术中心,并与当地政府、大学展开对话……此番访华之旅,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一次我有一个非常繁忙的旅行,因为我已经快四年没回中国了。这次我要去拜访我所有的现有客户,也要和一些潜在的新客户交流。”贝建中说,这就是他的“典型旅行”,只不过这次更复杂,“因为我要去拜访五个正在建设的项目,去了长沙、深圳、上海、青岛、北京、天津……我要去看看所有这些地方,这里有更多的新建筑,有更多的项目已经完成。”
对中国为期三周的访问,对整体建筑设计环境感受到哪些变化?贝建中坦言,“每次我来中国,都能看到中国发展得非常快,这很好。我认为中国仍然在快速发展。当然现在看到的大多数项目都是之前就已经构思好的。”
77岁,何以能保持如此充沛的精力和充实的工作能量?贝建中笑着回应:“不知道。”他直言:“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比别人有更多的精力。我只是做我该做的,还有,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改变,只要我还能这么做,我很乐意这么做。我想很多人的生活也很活跃。”
贝建中十分坦诚地分享了他的日常工作状态,“当我到达办公室时,我与团队成员就某些项目见面。我们一周只开放三天,所以我和我的团队在办公室的这三天非常重要,要弄清楚新的进展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同时,贝建中也强调,“年龄的优势之一是经验,也许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因为建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职业。有时候,工作人员并不知道有问题,根据我的经验,我的工作是提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一起坐下来,努力尽可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保持对职业的敏锐度,如何能更好地胜任快节奏的、多任务进行的工作?贝建中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多任务形式,会同时做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其实更容易,因为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能更容易理解很多问题,我能更快地得到答案。因此,我可以同时做六件不同的事情,不必花一整天的时间担心一个问题。”
贝建中认为,一个好的团队非常重要。“当你身边有优秀的员工时,就会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比如我可以在五分钟内给他们指示,而以前给出同样的指示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不是因为我更有效率,是因为他们知道我说话的意思。我们必须发展一种速记式的交流方式,当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工作时,这种方式做起事来更快更容易。这就是我不太喜欢一周只工作三天、我希望一周至少有五天时间和我的团队在一起的原因。”
当问他是否可以描述一下现在的个人生活状态,贝建中则笑言,“现在,我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已经都离开了家。我真的不用再管我的孩子们了,除非我想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我在纽约和其他地方有朋友,我们喜欢出去,一起做事情。我喜欢旅行,通常如果有机会,比如出差的时候,我会尝试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这一趟我来中国后,在回到纽约家里之前,我将在巴黎停留几天,去看看朋友和家人。”
选择一个好主意,然后不断加强它
1968年,贝建中在哈佛大学以杰出荣誉获得物理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最初的20年里,他在父亲贝聿铭的事务所担任副合伙人和主创建筑师,参与了卢浮宫金字塔、华盛顿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等经典项目。
在1992年贝聿铭先生退休之后,由贝建中先生设计的项目包括中国北京中国银行总行、苏州博物馆、美国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美国加州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列根医学院、墨西哥里昂市瓜纳华托图书馆、卡塔尔多哈市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公园、北京中国工商银行ICBC总部大楼二期、中国北京市紫禁城建福宫花园和中国南京市的六朝博物馆及南京圣和府邸豪华精选酒店等多个标志性项目。
少为人知的是,贝建中起初学的并不是建筑学。1964年,他上哈佛大学的第一年,主修的是物理和数学。不过,因为被要求参加各种不同的课程以接受全面的教育,他也学习过建筑史。父亲那时候并没有真正和他分享自己在专业上所做的工作,“他从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事情。”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去GSD(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时候,贝建中才决定最终致力于建筑设计。而且,贝建中不喜欢理论,在GSD时,每当有正在执业的建筑师到来,他都会报名参加他们的课程。他最喜欢的教授是保罗·鲁道夫和查尔斯·格瓦斯梅,因为他们是职业建筑师。他印象很深,格瓦斯梅告诉他,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然后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应该加强这个想法。“当时,我从他那里学到了这个自己今天仍在使用的方法。这就是设计策略——选择一个好主意,然后不断加强它。一个好的概念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概念不牢固,项目就永远无法成功。你怎么能从理论家那里学到这些东西呢?”
在学校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之后,贝建中的想法就是“想与父亲一起工作”。毕业前的一个夏天,父亲派他为1970年大阪世博会设计台湾馆。“我整个夏天都在那里工作,为展览搜集素材,特别是为展馆的主题电影在台湾各地拍摄素材。所有片段都是我从直升机上拍摄的,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夏天。”
当被问及踏入设计界之初,是否被其他建筑师的作品震动或受其影响、是否与父亲交流过这一话题时,贝建中直言:“我开始职业生涯时,在我父亲的办公室里努力工作,我的第一个项目是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馆。因此,我并没有真正为其他建筑师工作过,即使在我父亲的办公室里,我也没有与其他合伙人一起工作。我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其他的建筑师,因为我只是在努力解决交给我的问题。”
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去了解一切
回头看,贝建中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发挥学习能力,还需要去尝试。“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在我那个年代是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来了解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今天每个人都在看互联网,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学习知识变得容易。但我觉得,工作就是花时间解决问题。你在年轻的时候还是要花时间去尝试。即使你可能当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至少你熟悉了它。然后,和其他人交谈时,每个人的话都会给你新的参考。如果你只学习那些你记得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再次记住它、使用它。”
在贝建中看来,围绕严格的几何结构进行创作,这是父亲贝聿铭设计建筑的驱动力——纪律性、严谨性和合理性。他同时也认为,几何学本身对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指导他们工作的不二法宝,“几何学指导了我们的工作,它的严谨性和秩序性,使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同时,它也提供了如何突破这种秩序的选项。这个工作过程完全是基于理性的。规律的几何形状也是建筑经济性的保障。重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但建筑总是有诗意的时刻,需要发现或创作。”
如何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贝建中直言:“你需要去了解一切。”他补充说:“你永远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但你需要了解一切来获得一些想法,一些灵感。当你把所有这些元素整合到一起,你就可以分享了。”
反观自身,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但“时时思考”是必需的:“有时候我在办公室里集中精力画画,只是画画。我在画架上画画,不在电脑上画画。通过画画,就会得到一些灵感,因为这是我专业训练的一部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有时候走在街上,看着橱窗里的东西,就会想到一些有助于设计的东西。还有,我和团队成员坐下来讨论,尝试把他们的想法推向不同的方向,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仍然是他们的想法,每个人都必须感受到对设计的所有权。”
真正好的设计,是客户与设计师共同作用的结果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成就了贝氏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在父子两代人精心打造的作品里,除了标志性几何形元素外,竹、太湖石、庭院等传统中式元素的运用,一脉相承地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雅与智慧。综观贝氏几十年的设计实践,几乎每一个作品都体现着“尊重历史,体现当代,追求永恒”的精神追求。
在设计具体的作品时,如何将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融入建筑之中?对此贝建中认为,贝氏事务所设计的每座建筑都体现了当地的特点,这来源于他父亲对于当地文化和历史的细微观察,并赋予其当地建筑独有的特色。“我不在乎一个项目它有多大、有多小,在创作的时候,每个项目都需要考虑到关于它的文化、历史等所有背景,这是设计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你在适当的时候将它们恰当地整合起来。”
同时,贝建中也认为,需要有意识地深入探索每一个项目的独特性,用设计来反映当今社会的需求。对于如何看待AI等新技术对设计的影响,贝建中则表示,AI等新工具新技术是积极的,是更好呈现建筑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展现方式并不能替代好的设计。在他看来,真正好的设计,是客户与设计师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当代中国建筑师,贝建中给予肯定,认为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方向,在做一种既现代又有中国本土特点的建筑。在他看来,建筑师的持续成长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沉淀的过程,往往要到50岁之后,才是这个职业的黄金年龄。在此之前都算青年建筑师。面对青年建筑师,他勉励他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自我设限,同时也要沉心静气,戒骄戒躁,这样才能设计出让自己、让时代都满意的作品。
家族几代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是凝固的,却蕴含着人文思想。”贝聿铭先生的这句话,被纳入了建筑艺术的名言录,也映射出贝氏家族几代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
贝氏家族传承十几代依然长盛不衰,有何奥秘?贝建中坦言,最重要的是家族紧密的凝聚力和身份的强烈认同感。直到今天,贝氏家族仍然保留每五年在家乡苏州团聚的传统,在全球各地工作生活的贝氏成员都会赶来参与这场盛大的家族聚会。平时大家也会在微信群中互相关心问候,在每个传统节日彼此祝福。他能感受到,对于贝氏这样庞大的家族来说,绵延十几代的身份认同和家风传统,令家族向心力随着时间的流转反而更加紧密。
目前,贝建中刚完成了法国的一个酒庄和巴西的一座高层办公楼。现在他正带领团队,为中国领先的设备制造商三一集团,在北京设计一个26万余平方米的高科技园区。他透露,三一集团全球科技总部(北京)在整体规划上讲求精巧的大几何构图与超大生态园林结合,顺应自然之势合理布局。为了保留承载三一人故事和情怀的“根”,会将区域内现有树木进行保留或移栽,形成中央绿地公园,强调开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在职业生涯中,贝建中也积极参与和领导多个专业及民间组织,包括担任由胡适、郭秉文等共同创建的美国华美协进会董事长。他还是美国百人会的轮值主席,通过介绍中国文化与文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贝建中表示,他非常希望人们能深入了解中美之间的民间交流,“因为我相信,中美关系是如此重要,两国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
供图/贝氏建筑事务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