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体现出对乡村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更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树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遏制农村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2020年,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人情往来不可避免,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互相尊重,如盖新房、嫁娶添丁等,亲戚朋友们都会主动随礼金。农村很多民风习俗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对于维持乡村的稳定和谐运转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现象,不但违背了乡土风俗的初衷,还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要保留“人情味”、遏制“人情债”,还须做好规范和引导,推动移风易俗。
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做好倡导性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在农村风俗养成中的带动和推广作用,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为典型示范,对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比如,贵州、陕西等多地推行“积分制”管理激励机制,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节俭操办等行为进行量化积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了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
另一方面,发挥村规民约等约束性措施作用。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中关于婚丧嫁娶、孝亲敬老等内容,明确告诉村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体应该怎样树立文明新风。但也要注意,个别地方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简单“一刀切”的倾向,做法不仅群众不买账,甚至在网上引起争议。移风易俗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一定要把握工作的力度和节奏,以群众认可的方式,让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让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各地要积极出实招、用真功,将工作落细落小。以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定力和耐心,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明力量。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