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智能建造成趋势 房企借力科技赋能转型升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7 17:40
更多资讯 关注半两财经

智能建造时代已悄然来临,急需相关专业人才。因每年160万人的需求让智能建造专业成了香饽饽,根据教育部最新信息显示,“智能建造”本科专业新增备案高校数量38所,智能建造成为新增备案数量较多的本科专业。广受关注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幕后就有一支来自“智能建造技术”毕业生团队。因为新馆工期紧、品质要求高,便选择了智能建造这一途径。其实建筑业推进智能建造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智能建造开始成为房企新的市场增长点。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搭建的虚拟博物馆 来源:中建八局微信公号

应对劳动力短缺挑战  建筑业推进智能建造成趋势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成为新增备案数量较多的本科专业。其中,“智能建造”本科专业新增备案高校数量38所。根据行业预测,智能建造技术人员需求大约为160万人/年,传统现场作业人员却逐年减少,据分析,2025年或将减少235万人。

近年来,智能建造成为高校热门专业

智能建造被认为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并已逐步应用于建筑、机场、车站、水利、能源工程等领域。

据住建部数据显示,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带动了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超过5000万就业岗位。但建筑业属于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都比较高的行业,建筑工地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愿意在建筑行业从事重体力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建筑业从业者以高龄农民工居多。“招工难、用工荒”也会逐步成为社会性问题。国家统计局根据202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制度和调查数据推算,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但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2021年相比,2022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人。

专家表示,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也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表示,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传统管理体制和建造模式效率不高,粗放型生产方式已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筑业推进智能建造已是大势所趋。

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技术政策,引导行业的方向发展和应用。第一个关于智能建造的专项政策便是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自此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进程加快,与信息产业等业态加速融合。2022年11月,住建部将北京、深圳、佛山等24个城市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充分发挥建筑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智能建造发展如火如荼。

业内人士认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建筑行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可以减少对人的依赖,提高效率的同时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实际上,在房地产领域,不少房企早已将智能建造作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国家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几乎被金地、碧桂园、绿地、万科等房企包揽。随着政策的支持,一些建筑科技已经开始逐步落地。2021年底,住建部发布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这其中就包括首开的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北京建工的复杂空间结构智能建造技术、碧桂园的建筑机器人,以及中建科技智慧建造平台在深圳市长圳公共住房项目中的应用。

房地产搭上科技  建筑机器人成智能建造代表性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以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建造,正在逐渐改变中国的传统建筑业。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研制测量、材料配送、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楼面墙面装饰装修、构部件安装和焊接、机电安装等机器人产品”,推进建筑机器人拓展应用空间,助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在2022年2月举行的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介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推进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在国内建筑机器人赛道上,碧桂园、万科、中建等都属于率先布局的企业。比如,中建八局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借助激光整平智能机器人、放线机器人、三维扫描仪、MR智慧系统等“黑科技”,大大提升了建设效率。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不断提档升级,如今技术成果从摩天大楼逐渐向普通高层建筑普及应用,“住宅造楼机”3天可造一层楼。只需要1名管理人员在控制室一键启动,5-6个工人做安全巡视即可,大幅节省了劳动力。

而碧桂园更是在2018年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碧桂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博智林公司在研建筑机器人近 50 款,适用于建筑全周期智能建造工序,包括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砖抹灰、室内装修装饰、外墙高空喷涂、地库装修等。截至 2023 年 5 月,已有 28 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 31 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超 650 个项目,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千万平米。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的机器人已经出现在多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工地上,2021年,首个批量应用建筑机器人进行施工的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入选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2023年5月,在博智林提供的首批3款建筑机器人的助力下,深圳市属国企人才安居集团坪山区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顺利完成首块阀板基础浇筑,深圳市安居保障性住房智能建造再提速。此外,博智林4款建筑机器人还参与了广州新型城市地标广州白云站的建设工作,使得标准层施工成本节省约28%,其中的地面抹平机器人相对传统工效提升40%以上。

据了解,碧桂园北京区域凤凰湾项目施工过程中也引入了建筑机器人,据项目工程负责人丛立涛介绍,测量机器人2 分钟即可完成单个房间实测,测量精度在±1mm 内,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大幅优于人工;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由布料机器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机器人等组合而成,通过联动施工整个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可由传统的12 人减少至 8 人。

测量机器人正进行房间实测

博智林的软件研发工程师张亮说,他希望通过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劳动者提供一个更友好的工作环境。在解决方案工程师看来,相比传统建筑行业,通过机器人进行施工,要求更加标准化,能减少作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因素,也能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损失。工地上建筑机器人的操作者表示,“机器人并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会取代工人,而是去协助工人,完成很多高强度、高风险的工序,让我们更加安全地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尧学教授称,“碧桂园集团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通过 BIM 数字化、建筑机器人、新型建筑工业化等技术创新,在多个复杂的施工场景上成功实现多机协同施工,在国内智能建造领域属于首创,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筑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已有数十家企业布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曾表示,加大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有效替代人工进行安全、高效、精确的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作业,已经成为全球建筑业的关注热点。未来应用前景广阔、市场巨大。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而当前的传统建筑业在产业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也亟需进行一场深刻变革。”博智林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建筑效率、质量、安全性还是成本,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将成为实现智能建造的关键。

智能制造工厂内部实景

建筑机器人的火热程度从入局企业的融资数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布局建筑机器人领域,包括帕梅艾尔、小库科技、上海大界、飞渡科技等较早一批入局者,以及逆动科技、筑橙、筑石、蔚建等一批新晋企业。

根据普钛智库的统计,2021年至少有14家智慧建筑相关企业完成融资,其中智鹤科技、小库科技、大界机器人、飞渡科技融资额度均达到或超过亿元,投资方中除了房企基金如碧桂园创投、保利资本、金地集团等。此外,2023年4月,筑橙科技也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较早布局智能建造的房企已借助科技赋能,抓住了行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万科旗下以科技出圈的万物云2022年度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亿。科技智慧建造体系则为碧桂园代管代建业务拓展了新空间。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惠妍指出,代管代建这类轻资产业务,中长期看也是平衡收入和利润的方式。代管代建和科技建造一旦做成,都是非常有竞争壁垒的业务,也是为公司中长期健康发展做铺垫。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表示,中国机器人发展迅速,态势良好,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建筑机器人对于缓解用工难、提高效率、保障施工安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需要慢慢深耕。

也有分析认为,国内外都在发展建筑机器人,但全球最大的建筑业市场在中国,虽然存在短期挑战,但是在劳动力缺口和成本上升、以及减排节能的迫切约束下,发展趋势具有不可逆性,属于行业或者创业公司的机会也会不断涌现。拥有机器人研发能力、建筑设计、施工经验以及数字化平台搭建能力的复合背景团队有可能率先实现突围。

如今,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机器人“搬砖”已成为现实。通过推广智能建造,传统建筑业将迎来转型升级,不仅可以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还可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首届智博会签约40亿元 千余项智能建造成果集中亮相
广州日报 2024-10-22
施工效率是传统人工两倍 智能机器人帮忙盖房“显神通”
扬子晚报 2024-05-03
智能建造来袭 建筑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中国青年报 2024-04-29
建筑业转型升级展新姿
人民日报 2023-11-15
半两财经 |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总裁莫斌到广东一项目工地指导工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3
博智林副总裁刘震:住宅市场开工量下降,探索开发公建市场
中新经纬 2023-06-20
广东省住建厅:为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住房消费提供便利
澎湃新闻 2023-01-29
丰台率先布局智能建造“新赛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