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进入英语的印度词汇当中有一个词loot,是印度斯坦语的俚语,意思是劫掠或战利品。根据《牛津英语词典》,18世纪末之前,在北印度平原之外很少有人使用这个词。而在这个时期之后,loot突然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词。要想明白这个词为什么能够在遥远的英国生根发芽,我们只需要去参观一下威尔士边境地带的波伊斯城堡(Powis Castle)。
在13世纪,最后一位世袭威尔士王公,名字令人难忘的“格鲁菲兹·格温文文之子欧文”,在崎岖难行的山峰之上建造了波伊斯城堡。这片土地是他将威尔士交给英格兰王国而获得的奖赏。但波伊斯城堡拥有的最壮观的财宝,出自英格兰在数百年后的另一场征服与劫掠。
波伊斯城堡内塞满了来自印度的战利品,一个又一个房间里满是帝国主义劫掠的产物,都是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从印度掳掠来的。这座威尔士乡村私宅收藏的莫卧儿工艺品的数量超过了印度任何一个地方,比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还多。波伊斯城堡的财宝包括锃亮的黄金水烟筒,上面镶嵌了紫檀;雕工精美的巴达赫尚巴达赫尚(Badakhshan,中国古书称把丹沙、八答黑商、巴达克山等)是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大致包括现在阿富汗的东北部、塔吉克斯坦东部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巴达赫尚在19世纪是英国和俄国“大博弈”的中心地区之一。尖晶石和镶嵌珠宝的匕首;色泽如鸽子血的熠熠生辉的红宝石,还有碧绿的翡翠。这里有镶嵌蓝宝石和黄晶的虎头雕塑;玉和象牙制成的饰物;带有罂粟花和莲花图案的丝绸帐幕;印度教神祇的雕像和大象披挂的成套铠甲。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两套精美绝伦的战利品,都是英国人打败并杀死其原主人之后夺来的:孟加拉的纳瓦布西拉杰·道拉的轿子,是他逃离普拉西战场时丢弃的;还有“迈索尔之虎”蒂普苏丹的行军营帐。
这些财宝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我去年夏季去参观时险些忽略了那幅解释这些战利品如何来到波伊斯的巨幅油画。这幅画悬挂在一个木制房间的门口,处于阴影之中,而这个房间位于一段光线黯淡、装有橡木饰板的楼梯的顶端。这不是一幅艺术杰作,但值得仔细研究。画中有一位颓废的印度王公,身穿金线华服,端坐在宝座上,头顶上有丝绸华盖。他的左侧立着一些手持弯刀和长矛的军官;他的右侧是一群头戴扑粉假发的乔治时代英国绅士。王公急切地将一个卷轴塞到一个身穿红色长礼服的微胖英国人手中。
这幅画表现的是1765年8月的一个场景,当时年轻的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被从德里放逐,又被东印度公司军队打败,不得不接受我们今天所说的“强制私有化”。那个卷轴是一道圣旨,解雇了他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三个省份的莫卧儿税务官员,以罗伯特·克莱武(新任孟加拉总督)和东印度公司董事任命的一群英国商人取而代之。圣旨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描述为“崇高的、强大的,最高贵的贵族,最显赫的武士,值得我恩宠的忠实仆人和真诚朋友,英国的公司”。从此之后,莫卧儿人的征税权就被转包给了一个强大的跨国公司,它用自己的私营军队来保护它的征税行动。
东印度公司的创办特许状授权它“对外作战”,所以公司自从1602年的处女航(在这次航行期间,公司雇员强行登上一艘葡萄牙船,将其俘获)以来,就运用暴力追寻自己的目标。并且,自17世纪30年代以来,公司就控制了它在印度的定居点周围的小片土地。1不过,对东印度公司来说,1765年才是真正的分水岭,它再也不是一个传统的经营丝绸与香料的贸易公司,而是变成了一个极不寻常的实体。在几个月内,250名公司雇员在2万名从当地招募的印度士兵的支援下,实际上成了莫卧儿帝国最富庶的几个省份的统治者。就这样,一个国际公司开始变身为一个极具侵略性的殖民霸主。
到1803年,公司的私营军队已经扩张到将近20万人。公司迅速征服或者直接侵占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这个过程只花了不到半个世纪,时间之短,令人惊愕。最早的大规模领土征服于1756年在孟加拉开始;四十七年后,东印度公司已经向北扩张到莫卧儿帝国的都城德里,而德里以南的几乎全部土地都实际上被伦敦金融城的一个董事会办公室统治了。一位莫卧儿官员问:“这些商人连洗屁股都不会,我们却要听从他们发号施令,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荣誉可言?”
我们今天还说是英国人征服了印度,但这种说法掩盖了更为阴森可怖的事实。从18世纪中叶开始攫取印度大片土地的,并非英国政府,而是一家严重缺乏监管的私营公司。它的总部就在伦敦一间只有五扇窗那么宽的小办公室里,而公司的一线管理者是一个凶残成性、冷酷无情、有时精神状况不稳定的“企业掠食者”:克莱武。印度殖民化的过程发生在这样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领导之下,而这家企业之所以存在,纯粹是为了给它的投资者带来收益。
在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鼎盛时期,英国人对他们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的不光彩、残暴而唯利是图的方式感到尴尬。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认为,历史的真正内容应当是民族国家的政治。他们相信,民族国家的政治,而不是腐败企业的经济学,才是最根本的研究对象和人类历史变革的真正驱动力。并且,他们喜欢把帝国视为一种文明教化的事业:从西方到东方,以善意的方式转移知识、铁路和现代文明的各种艺术。所以,当时的英国人刻意地淡化和有选择地遗忘了这一点:正是唯利是图的劫掠,开启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英国下议院墙壁上由威廉·罗森斯坦威廉·罗森斯坦(William Rethenstein,1872~1945)爵士是英国画家和作家。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以战争为主题的画作以及肖像画非常有名。绘制的壁画,能够体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多么成功地编造和修改了对上述历史进程的“官方记忆”。今天仍能在下议院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的圣斯蒂芬大厅(气势恢宏的接待区)看到这幅画。它是一个叫作“英国的缔造”的壁画系列的一部分。这一系列壁画体现了当时负责绘画陈设的委员会眼中的英国历史的高光时刻和转折点:阿尔弗雷德国王于877年打败丹麦人,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议会联合,诸如此类。
这个系列当中涉及印度的壁画表现的是一位莫卧儿皇帝坐在高台之上、华盖之下。这也是宫廷的场景,四面八方都是侍从,喇叭齐鸣,也是一个英格兰人站在莫卧儿皇帝面前。但这一次,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大不相同了。
这幅壁画表现的场景是,1615年,詹姆斯一世派往莫卧儿朝廷的大使托马斯·罗爵士拜见贾汉吉尔皇帝。此时莫卧儿帝国正处于富庶和强盛的巅峰状态。贾汉吉尔从他的父亲阿克巴那里继承了当时全世界最富裕的两个国度之一,只有中国明朝能与其媲美。贾汉吉尔的领土覆盖了今天印度的绝大部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全部,以及阿富汗的绝大部分。他统治下的人口是奥斯曼帝国人口的五倍以上,差不多有1亿人。他的子民创造了当时全球制造业产值的大约四分之一。
贾汉吉尔的父亲阿克巴曾考虑对在印度的欧洲移民(他称之为“一群野蛮人”)施加文明教化,但后来放弃了这个计划,因为觉得它不现实。贾汉吉尔喜欢富有异国情调的东西和野兽,所以他热情地欢迎托马斯·罗爵士,就像他热情欢迎第一只来到印度的火鸡一样。他详细询问托马斯爵士欧洲有哪些奇异之处。在下议院绘画陈设委员会看来,这个时刻标志着英国与印度接触的开始:两个国家首次直接接触。但如本书第一章所示,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其实不是从外交和使节会晤开始的,而是从威廉·霍金斯船长的贸易活动开始的。霍金斯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嗜酒如命的老水手,抵达阿格拉之后接受了皇帝赐给他的一名女子,娶她为妻,然后兴高采烈地把她带回英格兰。这是下议院绘画陈设委员会选择遗忘的一段历史。
从多个角度看,东印度公司是商业效率的典范:创办一百年之后,它的总部只有三十五名常设员工。但是,这个小小的团队却运营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业”:对南亚的广袤土地加以征服、镇压和劫掠。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企业暴力最极端的例子。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