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联合主办“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访谈节目。“养老机构监管问题”是接诉即办“每月一题”民主监督重点议题。2023年,市政协创新开展“各界委员齐参与每月一题聚共识”民主监督活动,各界委员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成效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调研,实现了政协履职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7月25日,《市民对话一把手 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节目现场,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徐志军,北京市政协委员余立新、刘中和网络名人、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一起,在北京广播电视台演播室聚焦加强养老机构监管话题进行探讨。
徐志军表示,总的来看,北京人口老龄化目前是呈加速的趋势。2021年北京60岁以上常住人口是441.6万,首次占比突破常住人口的20%,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老年人口超过20%,社会就等于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2021年就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之前每年北京是新增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大约是18万人,折合到每天要新增500人。但是2022年比2021年60岁以上常住人口增加了23.5万人,折合到每天新增老年人口超过600人,这么看,增速在加速、增速在加快。按照这个速度再有10年,北京的常住老年人口将会达到700万,也就是说10年之后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会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北京人口老龄化加速 10年后老年人口预计将达700万
目前,每5位里有一位老人。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北京市民政局从去年开始紧紧围绕北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早日破解难题,为北京的老年人提供标准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
徐志军表示,目前北京有500多家养老机构(养老院),有10多万张养老床位,但是现在入住的老年人只有4万多人,这相比北京现在的老年人总数来说,是比较少的,说明绝大部分的老年人都选择了居家养老,只有少部分的老年人选择去机构养老。这就提示北京市民政局要把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核心是努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
另一个角度从养老服务的需求来看,去年北京市民政局在西城区广内街道启动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试点工作,在这个试点工作开始前,北京市民政局对西城区广内街道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研。从摸底调研的结果看,老百姓、广大群众,老年人的家庭对于这种养老服务需求第一位的、最急迫的是失能失智老年人24小时的床前照护,第二是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助餐,第三个是出门看病,也就是养老助医。北京市民政局根据这个调研成果,下一步将在居家养老服务重点首先解决这三个方面的刚性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同时兼顾做好其他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监管打出“组合拳”
一些养老机构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群众投诉比较多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北京市民政局民政养老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市委市政府对于加强养老机构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高度重视,把养老服务监管纳入了“每月一题”和“为群众办实事”的内容。北京市民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根据群众的反映和期盼,坚持聚焦社会普遍关注,针对部分养老机构存在的质量不高、服务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通过加强信息化监管、建立诉求快速响应和办理机制、完善一体化综合监管等措施,努力提升监管水平。
第一个是信息化监管的手段,根据群众反映和工作需要,北京市民政局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升级建设了养老服务监管信息系统,对各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进行全要素记录、全数据互通、全流程监管、全口径分析。比如,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护的监管,以前养老院普遍采用的方式,是护理人员在完成照护服务后,手工填写照护记录。不但无法对照护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还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取得老年人同意的前提下,信息化监管采取在老人房间放置蓝牙、智慧屏等智能技术终端,护理人员通过刷脸、打卡等方式即时、全程记录服务开展情况。通过智慧终端记录这些信息会及时地传到管理后台,后台就能及时掌握这种情况,有没有漏服务、未服务等情况。
第二个是快速响应。北京市民政局将加强和12345的对接,对群众通过养老服务网和12345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该解决的立即解决,从体制上、机制上需要优化的,北京市民政局会尽快地进行优化。
第三个方面是细化监管机制。现在北京市民政局已经初步建立起“6+4”一体化综合监管机制,“6”主要是指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4”是指养老服务的“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评”和“一业一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在这个监管机制上北京市民政局通过将线上监管和线下的飞行检查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对养老机构服务工作的监管。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