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访,探秘这里的“科技特种兵”如何创新项目组织模式,服务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超分辨显微镜、金属透明电极、柔性电子皮肤……目前,该中心孵化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持续落地,推动了前沿技术创新在京津冀地区重要节点区域做成果转化,并利用燕郊、雄安、天开园、石家庄等区域优势形成产业规模。
中心每年将新增项目50项至100项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世界难题,100篇科研文章里可能只有1个具备转化潜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坦言,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是构建灵活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
据了解,在2014年,北京市组织北大、清华等13所大学联合创建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并先后设立美国、英国、香港分院,与20多所全球顶尖大学联合构建大学前沿探索、中心技术加速、企业产业演进的一体化创新链,形成从科学向技术转化的系统性能力,加速成果转化,2020年升格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据王茤祥介绍,目前,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约50%来自国际),约1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约110亿元,总估值约1800亿元,实现了较好的创新加速效应,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为了搭建转化路径,畅通转化堵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建技术实验室。“当科研成果需要放大时,我们会快速组队,接力将大学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王茤祥表示,团队跟着项目走,是他们对成果转化模式的新探索。
王茤祥透露,中心与全国优秀项目组织单位、一流大学等组成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选拔和实施了一批引领未来和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重大项目。未来,中心每年将新增项目50项至100项,加快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
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务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的高效落实,努力提升京津冀区域在全国带动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强化协同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联合研发。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种协同愈加紧密。例如,目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天津构建一条国内最先进的微纳光电子芯片生产线,已与天津达成初步共识,将以企业为核心,落地微纳光电子芯片制造装备的全部工艺,这条产线同时可以为其他企业进行加工生产。按照计划,这条产线预计明年可以完成。
王茤祥说,微纳光电子芯片非常复杂,制作模板更加困难。该中心把加拿大等国际高校,清华等国内高校的专家邀请过来,与中心专家组合,在制作过程中对模板进行校准,模板建成后,微纳光电子芯片产品的良率将由目前的40%提升到90%以上。
目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多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燕郊中心注册成立,定位为京津冀中心产业承接平台。今年3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燕郊中心布置了一条超级计算的生产线。随着承接该产线的企业联泰集群正式落户燕郊高新区,燕郊中心也多了北京企业。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在京津冀地区重要节点区域做成果转化,并利用燕郊、雄安、天开园、石家庄等区域优势,形成产业规模。”王茤祥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