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随着建信消费金融正式开业,我国消费金融机构正式从30家扩充至31家。多位受访的消费金融公司从业人员坦言:新玩家的入局,再加上强监管趋势、持续压降贷款利率、第三方流量逼近天花板、日益上升的获客成本等因素叠加下,消金行业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多重压力下的2023年消金上半年,行业消息不断的同时,多位人士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了最新动作,为摆脱依赖外部互联网、流量平台的渠道业务,各家仍在加码自建自营业务。在业内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加强数字化转型和自营能力建设,打造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将成为消费金融机构未来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银行系巨头涌入
又一银行系消金巨头涌入。6月30日,由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建信消费金融公司在京正式开业。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建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金高达72亿元,其中建设银行出资60亿元,持股比例83.33%;北京国资公司出资8亿元,持股比例11.11%;王府井集团出资4亿元,持股比例5.56%。
据悉,建信消费金融将加大对新市民、基层劳动者、城市摆渡人等广泛客群的覆盖力度,产品服务方面,将场景化理念融入贷款产品研发,推出建信“福贷”“福分期”等产品和数字人民币消费贷款业务。
建信消费金融的开业,也意味着我国消费金融持牌玩家正式从30家扩充至31家。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评价,巨头玩家涌入能够为消费金融行业注入“强心剂”,有望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此前消费金融行业业绩来看,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虽然增速放缓,但资产规模依然不断增加,部分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增长乏力,两极分化明显,综合来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将延续“强者愈强”的特征,在获客能力、场景建设、生态打造等重点领域持续做出探索尝试,并将消费金融业务与股东银行的零售业务充分融合,形成强有力的协同。
目前,在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等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机构中,银行系机构以其天然金融基因以及具备的资金优势,在消金阵容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统计显示,在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行作为大股东的高达22家,占比超过70%,包括国有大行系3家、股份行系3家,以及其他16家中小行系。另外9家的大股东为金融集团、消费互联网和产业公司巨头,且股东中也多数包含了银行。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同样认为,银行本身就有消费贷款、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但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群更加下沉,比如蓝领、新市民、自雇人群等,这些客群往往在银行以传统方式难以获得贷款。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尤其是中小银行意义更大,借助消费金融公司,城商行和农商行可以突破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地区限制。
“要说压力,肯定还是有的。”谈及建信消费金融的入场,一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从业人员坦言道,随着多家巨头不断入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逐渐加剧,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两面性。一方面,行业趋于良性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竞争压力,迫使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不断适应变化,谋求更好的发展路径。
不过,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认为,机构也不用太过担心,目前消费金融市场足够大,且现有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规模较小,信贷余额还未突破万亿大关,新玩家的加入尽管会增加行业竞争,但是对整个行业影响比较有限。
加码谋自营业务
除了巨头入场的压力,多位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也直言,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监管趋严,息费压降、获客成本增高,都是行业机构接下来发展要长期面临的主要难题。
监管压力主要体现在,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对风控和合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消费金融机构需要更加谨慎和规范地经营业务。
紧随着的是利率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消费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保持盈利水平,消费金融机构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时也要关注市场利率变化,及时调整利率水平。
还有市场竞争压力,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到竞争中,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消费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还要通过营销手段吸引更多的客户。
整体来看,消金行业已经度过了跑马圈地的快速发展时期,正趋于平缓、健康、监管趋严的发展态势,在流量红利也逐渐压缩的大背景下,消金公司也必然要不断调整业务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
正如一消费金融公司从业者提及,“目前来看,消金行业整体发展趋于平缓,在扩张上除了头部个别机构,其他消金机构整体还是以稳健发展为主,风险控制仍是业务发展的核心”。
“第三方流量成本实在太高了,毫不夸张地说,平台的每一位用户获客成本甚至都超出了首单利润,所以我们也在加强自营建设,经营好存量用户。”一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加强数字化转型和自营能力建设,打造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也成为消费金融机构未来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要加强风控和合规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合规制度,确保业务运营的规范和合法性;同时也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关注重点客群的消费需求,加强自营能力建设,注重客户转化,针对不同圈层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此外在利率不断下探的背景下,要发掘更加精准触达客群的渠道和路径,缓解各类成本压力,包括获客成本、运营成本等;还有则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持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宏观经济环境对消费金融公司影响较大,另外外部获客成本不断增加,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外部客户开展业务已经难以盈利,所以消费金融公司希望通过建立自营业务来提高收入。”王诗强指出,有的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前些年的经营,已经获得大量客户,但是目前有贷款的客户较少,甚至绝大部分客户变成了流失客户或沉睡客户,因此存量客户挖掘也成为消费金融公司获客的重要手段,消费金融公司必须重视存量客户维护。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包括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就在自营渠道上费了不少功夫。例如,中原消费金融就称推出了以中原消费金融App为核心的自营产品体系,结合行业内不断涌现的流量业务场景,充分利用自研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联合构建获客模型,为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推出相应的产品;消费场景方面,也链接了装修、教育、旅游、出行、生活服务等100多个消费场景,提高了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
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获客成本上升、贷款利率承压等,确实是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与外部合作不仅仅需要花费更多合作费用,而且在金融营销宣传、信息共享等层面,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以符合合规要求,因此消费金融公司更倾向于通过修炼内功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马太效应继续加剧
回顾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仍在进一步加剧。
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头部效应已经比较明显,例如头部公司在融资成本、业务成本、业务能力和品牌等方面已具有更多优势。例如从营收和利润看,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等第一梯队的优势比较明显,在业内看来,接下来的一两年,蚂蚁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等,依靠自身集团庞大的业务规模或生态丰富的股东资源,也均有望进入新的头部名单。
正如于百程所说,目前看,消费金融行业依然处于不断规范、利率下降、持续数字化以及竞争者增多的格局中,2023年开始,经济和消费进入复苏周期,给消金公司提供了比较好的市场环境。长期看,行业的竞争将更加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头部公司会增加,头部效应也会更加明显。除了技术层面之外,包括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资产端的客群质量和收益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合规经营能力等,都是消费金融公司保持业绩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筱芮则称,展望后续,消费金融行业精细化的发展跟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将愈发明显,在“AIGC+金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预计消费金融公司将进一步探索运用科技等手段在前期做好授信工作,探索用自动化建模、智能审核等方式提升业务效率,持续挖掘数据在金融领域存在的价值潜力。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