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敦煌壁画到底有多难
解放日报 2023-07-14 07:41

■苏伯民

敦煌壁画“年老多病”,颜料层会一片片翘起,逐渐变得酥软,风一吹就会掉落……守护敦煌壁画到底有多难?请听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节目现场为大家讲述敦煌壁画修复和保护的艰难历程。

我是1992年来到敦煌研究院的,在这之前我是从事化学分析工作的,我的专业是化学。

很多人问我:你一个学化学的学生,为什么到敦煌这么一个艺术殿堂来工作?我当时这样回答:保护和修复敦煌壁画,需要运用很多的科学技术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敦煌我是有用武之地的。

直到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从一名化学专业、具有化学思维的学生,变成了一名致力于壁画修复和保护的文物工作者。

最初的保护以简单维护为主

我先来介绍一下敦煌壁画保护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它是丝绸之路上一颗最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是,自16世纪中叶以来的几百年间,莫高窟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石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直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才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修复、研究等各项工作。

1944年的时候,莫高窟是一派非常破败的景象:洞窟所依托的崖体多处出现裂隙,存在着坍塌的危险;窟前的栈道损毁严重,呈现出糟朽的状态;洞窟敞开,地上散落着壁画残片,甚至有许多洞窟被流沙掩埋。

莫高窟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那里风沙满天,周围都是沙漠戈壁。每年春季,风沙会沿着莫高窟的崖壁流泻而下,大量的流沙堆积在洞窟前,久而久之,洞窟就会被掩埋,造成壁画被磨蚀和损坏。

那个时候,著名画家常书鸿先生从法国回国,带了一批人来到莫高窟。当他们看到眼前的景象时非常心痛,因为他们都是艺术家,他们看到沉睡了千年的敦煌壁画是如此灿烂、如此辉煌,立下了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决心。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为了保护洞窟,他率领大家放下手中的画笔、放下书卷,拿起了铁锹,推起了牛车,开始清理洞窟前的积沙。紧接着,他们又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仔细调查,为洞窟编号,了解每一个洞窟的现状,开展对洞窟的分类登记。白天,他们因陋就简,忙着清理积沙;晚上,就在油灯下查阅史籍,研究壁画的内容。他们在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度过的。

莫高窟的开凿建造史历经1000多年,精美的壁画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是因为古代的画匠们在绘画时选用了能够长久保存的天然矿物颜料。但是,历经岁月和风沙的侵蚀,常书鸿先生看到的敦煌壁画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壁画濒临大面积的脱落,这是壁画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危险,因为一旦脱落,壁画就荡然无存。还有一些壁画的颜料层表面有起翘、被水渍和泥沙污染、被昆虫或其他微生物破坏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壁画的颜料层逐渐变得酥软,风一吹就会掉落。当看到这些问题时,他们心急如焚,于是就想了一些办法加固壁画的颜料层,比如用泥加固即将脱落的壁画边缘,希望壁画能得到更加长久的保存。

莫高窟有了“壁画医生”

1957年,敦煌壁画的保护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文化部邀请捷克斯洛伐克有着30多年壁画修复经验的文物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先生来到莫高窟进行考察和讲学。

约瑟夫·格拉尔介绍了国外从事壁画修复工作的方法和材料,并用他带来的黏合剂在莫高窟第474窟做了修复壁画的现场试验。他使用的方法是用医用注射针管把黏合剂水溶液注入起甲的壁画裂隙中,然后用纱布、棉球压平。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壁画修复方法。它就像医生给病人打针一样,所以有人形象地把壁画修复工作人员称为“壁画医生”。

然而,这位捷克专家不愿意把核心技术透露给我们,比如修补壁画所用的黏合剂的具体成分是什么。于是,捷克专家走了以后,我们就开始从现有的材料中去寻找、去筛选。当时的敦煌研究院还没有实验仪器,只能采取蒸、煮等高温方法筛选材料,最后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修复材料。就这样,结合注射修复的方法,敦煌研究院形成了我国第一代壁画起甲的修复工艺和技术。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通过这种方法抢救了几千平方米的濒临脱落的壁画。但是,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发现,一些修复过的壁画又出现了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也找不到具体的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得到世界的关注。1987年,敦煌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条标准,被列入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时,莫高窟的保护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牵线搭桥,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文物保护机构——来自美国的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敦煌,开始和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起合作,共同研究莫高窟壁画的修复和保护问题。

首创针对壁画“癌症”的修复技术

我们和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的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防治沙害、研究洞窟微环境等等。

我们不仅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文物修复技术和方法,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文物保护理念。盖蒂保护研究所进行壁画保护的第一步,是对洞窟壁画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进行全面的认知与评估,这是文物保护最基础的工作。接下来的第二步,是对壁画的保存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并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监测。他们使用了大量的分析设备,对壁画的颜料、制作工艺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工作成果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好评。

到1997年,我们开始对酥碱壁画这类病害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酥碱壁画是敦煌石窟壁画中最严重、对壁画危害最大且最难治理的病害之一,被称为壁画“癌症”。正如我之前说的,以往修复的壁画过了几年后,又重新出现了起甲脱落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选择了敦煌第85窟作为国际合作保护修复项目。工作人员在洞窟的每个角落和各个位置都安装了监测温度和湿度的设备,来监测洞窟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同时通过一些专门的仪器研究酥碱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终于找到了酥碱病害产生的元凶。

原来,在壁画的颜料层下面有一层绘制壁画的泥层,叫作地仗。在地仗层中,经过分析发现含有大量的可溶盐。顾名思义,可溶盐就是可溶于水的盐,包括我们平常吃的食盐氯化钠等等,这类盐极容易吸收来自环境中的湿气。可溶盐吸收了湿气后,就会潮解。而当空气干燥时,失去了水分,它又会重新变成白色的结晶小颗粒。这个结晶和潮解反复发生的过程,就会造成壁画的酥碱现象,使壁画的颜料层与地仗层失去粘连,起甲剥离,甚至整个地仗层都变成酥松的泥土全部脱落。

找到了病害的元凶,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呢?就是要把盐从壁画的地仗层中脱离出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要把盐分从泥层或土壤中脱离出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如此珍贵的壁画。

又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把盐从壁画中脱离出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灌浆脱盐的技术。历时7年,尝试了80多种配方,敦煌第85窟终于完成了修复,壁画“癌症”最终被根治。

可以说,敦煌第85窟堪称中国壁画保护的一个经典案例,同时在中国壁画保护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特别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但当时对文物保护还缺乏一种全面的整体的科学认识。敦煌第85窟的修复,不仅使我们找到了治理可溶盐引发的病害的技术方法,同时也确立了一整套壁画保护的科学程序,从壁画和洞窟现状的调查、壁画价值的评估、环境的监测、材料的分析,一直到保护修复方法的确立。这次国际合作还促成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出台。

莫高窟每天最多可以接待多少游客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到莫高窟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然而,莫高窟也开始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每年夏季,也就是七、八、九月份,莫高窟都会出现一个旅游高峰,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洞窟参观。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院长樊锦诗就关注到这个问题:那么多游客进入洞窟之后会不会对壁画的保护产生影响?我们如何做到既保护文物安全又让游客满意?

于是,我们开始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这个研究课题就叫作“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内容是评估和分析莫高窟开放的洞窟内一天最多能接待多少游客。

大家知道,每个人的身体都有热量,当游客进入狭小的洞窟之后,会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游客身上所散发的热量也会引起洞窟内微环境的变化。比如洞窟内的湿度、温度会因为大量游客涌入而发生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壁画长期赖以保存的微环境,对脆弱的壁画构成威胁。

我们调查评估后发现,莫高窟窟内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上、病害较轻且适宜开放的只有112个洞窟。而这112个洞窟,在每平方米最多容纳2人、单个洞窟参观时间为5分钟的情况下,洞窟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壁画的影响风险才能降到最低,游客也才能获得最佳的参观体验。

经过测算和研究,我们最终得出结论:莫高窟单日的游客最大承载量为6000人。但事实上,在夏天的旅游旺季,莫高窟每天的游客数量是20000人。为此,我们采取了预约制,而且先让游客在数字展厅观看壁画的细节,然后再进入洞窟参观。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减少游客对洞窟的壁画环境产生的影响。

现在,对于游客参观所引起的洞窟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我们规定了一个上限。洞窟湿度不允许超过62%,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过1500个PPM。PPM就是百万分之一。

在今天的莫高窟,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洞窟中都安装了实时监测温度和湿度的设备。通过监测中心,我们可以实时感知洞窟内的环境变化以及壁画颜料层和地仗层的微小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监测,我们可以对壁画的健康状况、对文物的保存状况有一个科学的了解。

既要保护好文物、合理利用好文物,又要让游客有一个轻松舒适的旅游环境,这就是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理念。

守护敦煌壁画永远在路上

关于文物保护,常常有一些误区。

比如,莫高窟的洞窟中,有些壁画已经大面积脱落,甚至已经荡然无存,有些游客就提出:能不能重新给它们画完整?还比如,敦煌壁画的局部出现了问题,可以用颜料给它们补上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行!因为文物保护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要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要保持文物原来的那个状态、原来的那个样子。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文物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所以,我们到很多地方去旅游,看到一些文物被修缮成了新的样貌,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感到非常遗憾,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保护。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其他一些手段让壁画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复原,可以把壁画重新绘制完整,但是在现实中、在洞窟里,还是应该保持它真实的、完整的原状。

敦煌壁画的修复和保护,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艰难历程。今天,敦煌研究院拥有一大批化学、地质、土木工程、物理、生物、环境等多学科的文物保护人才,成为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团队。

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为了把现在的敦煌壁画完完整整地保存下去,交给下一代,我们提出了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也就是研究在自然环境下壁画所发生的微小的变化规律,再通过环境控制等一些干预手段,来防止或者减缓这些变化。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敦煌研究院每年都会通过照片对壁画重点部位进行比对,令人欣喜的是,壁画的变化非常微小,几乎看不出来。我相信有了这些新的保护技术,有了这样的保存环境,莫高窟一定能够再存续下一个千年。我们这代人毕生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最后我想说,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也是我们大家的。守护好我们国家珍贵的千年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上更加辉煌、更加灿烂,才能传承得更加久远、经久不衰。

文/徐蓓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80年!敦煌学研究迈向新高地
新华社 2024-09-24
“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人民日报刊发《樊锦诗文集》序言
澎湃新闻 2024-01-16
电影《吾爱敦煌》11月17日上映 陈瑾主演 谭维维献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3
国家文物局:敦煌莫高窟不存在“湿度飙升、山洪和洞窟塌方”
中国新闻网 2023-07-29
国家文物局:敦煌莫高窟不存在“湿度飙升、山洪和洞窟塌方”现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8
融汇东西成大观 解码丝路重镇敦煌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 2023-06-23
人物|敦煌是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地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9
投身敦煌壁画临摹一辈子:90岁敦煌学研究专家关友惠逝世
澎湃新闻 2022-07-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