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京津冀协同发展 | 京津冀携手破解长城保护边界难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2 07:16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习近平

京津冀地区的长城地缘相接、文化一脉,是长城建筑中的精华部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处理好长城中的“边界问题”,促进京津冀地区长城的整体保护,是三地文博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2022年7月5日,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签订了《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推动京津冀长城领域的共保共用、文博交流进入新阶段。

京津冀长城边界总长约110公里  红石门段长城“一脚踏三地”

相比驰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红石门长城的知名度不高,却凭借“一脚踏三地”的交界属性,成为长城中的独特存在。

文保标识

长城红石门段,坐落在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门村东北约1公里、与河北省兴隆县交界的山脊上。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红石门村出发,沿山间小道攀登约1个小时,来到海拔600多米的大松木顶。山顶上坐落着平谷区1号敌台,这是明长城进入北京东部的起点,亦是京津冀的交界地。

大松木顶上的长城敌台

北青报记者看到,平谷区1号敌台仅存基座,台基中央矗立着三棱柱界桩,由国务院设立于1996年,界桩三面分别刻有北京、天津、河北字样,因而被人们称为“三界碑”。经常有游客在游览长城风光的同时与界碑合影留念。在三界碑附近,能听到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承德市游客的乡音。

矗立在敌台上的“三界碑”    

站在大松木顶上,向北京方向远眺,修缮后的长城犹如白色巨龙、沿崇山峻岭逶迤起伏;向天津、河北方向望去,长城墙体全部用毛石垒砌,近年来未经修缮,呈现出古迹的沧桑之美。

站在大松木顶,眺望北京方向

站在大松木顶,远眺天津、河北方向

大松木顶上的长城敌台,仅仅是“边界长城”的一处缩影,京津冀三地存在多少边界长城?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京津冀长城边界总长在110公里左右,涉及北京市的平谷、密云、延庆、昌平、门头沟五区,其中密云和平谷为主要区域,“古北口—金山岭段”长城为国家级重点点段。

针对“边界长城”,2019年发布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指出,涉及跨行政区域分布的长城点段,相关地方缺乏必要沟通、协商,对长城点段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破解长城保护中“边界难题”  京津冀三地签署“联合协定”

为健全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的合作机制,2022年7月5日,在国家文物局的见证下,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签订了《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协定”提出,要解决好京津冀三地在长城保护过程中遇到的“边界”难题。

长城保护中存在哪些“边界”难题?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边界难题主要存在于两方面:首先是保护级别不同,北京市已将经国家文物局资源调查认定的所有长城资源(主要是明长城)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大部分的边界长城中、河北省部分都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造成了同一段长城两个保护级别的问题;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分范围不同,北京在2011年已经公布,北京长城的保护范围为距离长城本体500米,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500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00、3000”,但是河北省等地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为“50、150”,这也使边界长城的保护管理利用存在比较复杂的问题。

如何破解“边界难题”?“协定”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要共同建立“长城保护协调机制”,定期举办长城保护工作研讨会,推动京津冀逐级达成行政区域边界处的长城保护工作共识文件;要做好“规划衔接”,协调行政区域边界处的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京津冀三地共同制定共管辖区内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整体计划,同步开展长城修缮、利用开放等工作;定期开展京津冀三地行政区域边界处的长城的联合巡查、督察,并依职责协调执法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协定”签署当天,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河北省滦平县人民政府还签订了《边界长城保护合作协议》。密云区、滦平县将加强行政区域边界处长城保护利用事项的先期沟通,确定项目实施主体,编制保护维修方案,加强相互支持配合。双方还将打造两地边界长城执法工作共享平台,互相协助查处长城违法案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06年施行的《长城保护条例》中就已明确,长城段落为行政区域边界的,其毗邻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2022年签订的《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和《边界长城保护合作协议》,将《长城保护条例》中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明长城精华部分位于京津冀  是发展旅游业的巨大资源

签署《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不仅仅是要保护“边界长城”,更是要推动京津冀长城保护水平的整体进步。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京津冀地区的长城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内涵深邃,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防御、政治经济、民族交融、文化趋同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长城在京津冀地区亦是最精华的部分,要维持长城各个历史层面上的完整性,京津冀三地必须协同保护。

在长城研究方面“协定”指出,要支持鼓励京津冀三地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全面、全程参与长城保护工程和利用活动,加大长城考古、研究力度,做好相关遗址遗迹调查、发掘与研究。

在培训交流方面“协定”提出,要依托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开展长城保护项目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实训,搭建京津冀三地专业培训平台,为长城保护管理、修缮展示等提供专业支持。

建立京津冀长城保护利用信息共享机制。“协定”明确,在充分整合京津冀长城资源调查以及专业机构、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要联合开展长城资源复核与补充调查,补充完善长城资源信息数据,建立京津冀长城保护利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长城资源及保护管理信息的共建共享,为挖掘阐释、展示传承长城价值、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提供数据保障。

京津冀地区长城现存多大规模?北青报记者进行了简要梳理——北京市文物局官方网站记录,北京范围内的长城始建于北齐,明代大规模修筑,东起平谷区,经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西至门头沟区,现存长城墙体520.77千米,其中包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知名段落;明长城天津段全部位于蓟州区北部山区,以黄崖关长城的知名度较高;河北境内的长城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据《河北省志·长城志》记载,河北省境内有战国以来历代王朝修筑的长城多达15条,包括著名的山海关、大境门、金山岭长城。

八达岭之雄、慕田峪之秀、司马台之险、山海关老龙头之奇…… 长城蕴藏着深厚的美学理念,是京津冀地区开展旅游的巨大资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指出,长城所在地各省(区、市)城乡人口密度、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东部和中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以及山西省、河南省6个省(市)”经济相对发达,其中京津冀地区人口大量聚集、旅游业发展快速。

延伸阅读 —— 京韵津味燕赵风  文旅融合现生机

乘上“京津冀”旅游班列到河北邯郸涉县革命老区赏大地秀美风光,看乡村振兴幸福图景;到河北白洋淀,乘上北京公交集团专门为白洋淀打造的“水上巴士”,穿梭在芦苇荡中,体验最生态的湖光水景。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旅游业带来勃勃生机。

4月28日,中国铁路北京局所属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旅集团”)开启了今年第二趟“京津冀”旅游班列,班列从北京西站驶向河北涉县,在4天的时间里,108名旅客白天游览娲皇宫、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红色小镇纪念馆、韩王九寨、太行五指山、王金庄梯田,晚上夜赏赤水湾古镇夜景……“这次的班列是我们联合涉县县政府、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推出的一次文化旅游活动。京冀两地游客可以共赏涉县大地秀美风光,共谋乡村振兴幸福愿景。”中铁旅集团旅游专列分公司副总经理闫蕾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

“京津冀”旅游班列开启了三地市民“说走就走”的旅行。闫蕾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不断挖掘三地文化历史资源,中铁旅集团依托京津冀区域铁路网优势,于2018年正式上线了“京津冀”旅游班列。班列以北京为中心,围绕京韵津味燕赵风,将区域内海滨海岛、草原湖泊、天然冰雪、优质温泉、青山秀水、乡村风光通过班列串联起来。至今,该班列已开行36趟,接待了4500余名游客。“踏春寻梦,寻非遗太极故里”邯郸方向、“京畿胜境,观太行奇观”涞源方向、“迎冬奥、玩冰雪”张家口方向、“来一次特别‘铁’的旅行——沧州铁狮、铁佛、铁钱库”沧州方向……随着班列的不断开行,这种出行+旅游的新方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认可。

和汽车旅游大巴不同,“京津冀”旅游班列上设有三节软卧车、一节餐车和两节多功能车。多功能车设置有书吧、茶吧、酒吧,提供KTV、茶艺展示、歌舞表演、书法绘画等个性化服务,让旅客在列车上不仅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新体验,还能随时随地通过列车内饰、人员服饰、卧具备品、品牌标识等,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内厚重的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真正体验京津冀旅游“一列一主题、一车一城市、一包一景区”的全方位、立体式出行新感受。

今年6月16日,塞罕坝“京津冀”旅游班列将再次启程,带着游客走进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太阳湖……切身体验“天高气爽、河湖纵横、水草丰美”的塞罕坝美景,用心感受“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三地市民不仅能坐火车畅游京津冀,今年4月16日,由北京公交集团联合河北雄安新帆振华旅游船务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文化+旅游专线——白洋淀“水上巴士”正式启航,游览白洋淀湖光水景又多了一种新方式。

5月,小满刚至、初夏时分,白洋淀水面上的芦苇已经长到2米多高,由北京公交集团专门为白洋淀打造的100艘LPG(液化石油气)画舫船、200艘生态木船在码头静待着游客的到来。河北雄安新帆振华旅游船务管理有限公司对外宣传主管何希阳介绍,目前,“水上巴士”推出了两种游玩路线,第一种是185元的通票游,乘坐LPG画舫船从码头出发,经过荷花大观园、白洋淀文化苑、欢乐岛、风情园之后返回码头;第二种是生态木船游,也是从码头出发,经过烧车淀到达禽鸟自然保护区,穿梭在芦苇荡中,近距离观赏荷花淀,还有机会观看到鱼鹰表演,全程2.5小时左右,让游客能体验最生态的白洋淀景色。

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此前,北京公交集团为提升白洋淀水上交通出行服务水平、促进白洋淀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水上交通环境,对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水域现有船舶及配套设施按照清洁化要求进行了升级改造,专门为白洋淀打造了国内首艘以液化石油气为动力的铝合金画舫船。

目前,北京市民可通过自驾到达景区,或者通过高铁到达高铁站,乘坐旅游专线到达白洋淀景区。何希阳介绍,刚刚过去的小长假,“水上巴士”迎来了客流小高峰。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5.8万人次,近期客流也在稳步上升,周末单日客流均在3000人次左右,非常受京津冀三地游客欢迎。

《北京青年报》2023年6月2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王薇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京津冀联合签署《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备忘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06
京津冀谋划部署协同发展重点任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京津冀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8
京津冀明确未来三年协同发展重点工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9
“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调研|秀美雄安入画来
北京日报 2023-06-13
图说京津冀|三地协同景 定格幸福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1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京津冀协同发展 | 走近未来之城建设者群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1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京津冀协同发展 | 三圈三链诠释协同发展新内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