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深圳举行的“湾区标准”公布仪式上,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这些标准以粤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点民生领域为切入点,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会上,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香港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三方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加快研制更多高水平的“湾区标准”,以标准的“软联通”促进粤港澳三地的互联互通,切实以先进标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助推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www.gdsrc.org.cn)以及“湾区标准”标识(logo)同步上线。110项“湾区标准”发布后将给大湾区居民带来哪些便利?除了吃喝玩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焦点问答
什么是“湾区标准”?
说到“湾区标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标准”。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是科技创新要素最为集聚的地区,但其所独有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也让三地要素流动有一定阻力。按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指南(试行)》确立的“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国际接轨、互利共赢”原则,加快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促进湾区要素有序流动,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港澳相关部门,研制形成“湾区标准”并应时推出。
本次公布的“湾区标准”以粤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点民生领域为切入点,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共110项标准。
为何如此受关注?
为什么首批发布的110项“湾区标准”这么受关注?首先,紧贴湾区发展所需,每一项标准都源于湾区共同发展需求,由粤港澳三地技术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研制,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
其次,汇聚粤港澳各方智慧,港澳各方积极参与“湾区标准”编制,“湾区标准”清单中58项标准是由港澳相关单位牵头或共同牵头编制,相关牵头单位包括香港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饮食业职工总会、澳门市政署、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发展及质量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凝聚了港澳多方智慧力量。
其三,彰显一流标准水平,“湾区标准”是高质量标准的典范,纳入“湾区标准”的技术管理程序严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等4家国家级标准化研究机构,联同粤港澳三地权威专家,经过严格的技术审查形成标准初稿,由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通报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业贸易署、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共同确定。
“湾区标准必将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为提升大湾区民众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作出先行示范。”广东省市场监管有关负责人表示。
“湾区标准”能做什么?
标准公布之后,要在具体场景中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三地居民才能切切实实感受到便利。
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定康表示,“比如说以前在供港澳食品领域方面,三地的检测标准不一致,表达方式亦有不同。供港澳的食品还要专门设置一套标准,而且是只能由内地单向向港澳输送。现在有了统一的‘湾区标准’后,从单向变双向,流通更便利了。”
除了“湾区标准”外,活动还签署了《关于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本次签署的《关于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主要围绕推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指南(试行)》实施,提升大湾区标准化支撑能力,打造标准品牌,扩大湾区标准的影响力等,以推动制定、实施和推广三地通行的“湾区标准”为载体,促进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如何应用推行?
为推动“湾区标准”更好实施,方便社会各界关注“湾区标准”、应用“湾区标准”,广东还开发了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设计了“湾区标准”标识(logo)。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粤港澳三地标准和技术法规数据检索、湾区标准业务、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专家智库建设等功能于一体,为畅通标准化交流合作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和要素联通搭建了桥梁。
“湾区标准”标识(logo)前期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最终选定利用三条对等弧形组成的立体圆环图案,以此体现粤港澳三地携手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湾区标准”为载体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
文/冯家钜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