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宝水如镜,照见此心——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书写”活动在京举行,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分享了她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宝水》背后的创作故事。
当天的活动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黄悦等与会专家以作家乔叶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宝水》为重心进行深度对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议题进行探讨:一是文学创作如何从生活中提取可用的素材;二是如何在素材中提取虚构,又从虚构中抵达真实;三是如何理解和认识新时代乡土文学的新特质。乔叶结合个人创作的经历,分享她对文学创作的思考与体会。
乔叶首先从创作者角度出发,结合《宝水》这部小说,探讨文学创作的素材如何从生活中提取,如何处理素材的虚构与真实的问题。她指出,生活就像是一个富矿,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者要从生活中那些有可用性的事物中提取素材。要深入生活,切身体验,才能将生活中那些日常而温暖的、能够触动人心的事物转化为素材。虚构的部分要建立在坚实的现实逻辑之上,才能成立,并且抵达更为普遍的真实。文学创作者应保持对生活素材的敏感性,生活素材的提取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紧接着,乔叶讨论了写作的“戏剧性”与“新闻性”的关系。她指出,小说和新闻有着本质区别,人们所看到的新闻资讯正如大海中的冰山一角,如何去攫取、打捞和呈现正是小说家要做的事情。在写作过程中要展现更普遍的人性、呈现更丰富的生活。乔叶还称,正如巴尔扎克所讲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些在官方的文本中未能呈现的细节,可以在小说中完整呈现。《红楼梦》里面所展现的贵族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所以能称为民族的秘史且作为一种旁注,是由于它对于日常的描写十分地丰满和动人,这就是文学的功用。
黄悦认为《宝水》小说是一部生动典型的诗性民族志,中国的乡土写作经历了一种启蒙式的关照,在《宝水》这部新乡土小说中,主人公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一个回归的知识分子对于乡村的情感由那种既心痛又牵挂,甚至带有一丝批判与审视,转而到她通过自我疗救重建一种与乡村之间的血肉联系。
“这部小说也包含了一部乡土的博物志,从人类学写民族志的传统来看,书写一个群体的时候,必须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完成一个完整的自然年的观察,这是作为学科的要求。”黄悦称,在这部小说中,对于一个农业民族来说,春夏秋冬又是生命的自然流程,其中包含了一种对于生命书写更为深沉的情感。同时这部小说包含女性的生命史和情感史,这一点令她感触颇深。
李蔚超认为,乔叶的写作不同于一般作家,具有独特性。她的作品时常如此真实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看法与情感结构,能够唤醒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这是她作为小说家而言的可贵品质。乔叶还能够犀利地从女性视角去表达女性真实的性别体验,敢于表现那些未被规训过的东西。
李蔚超还结合乔叶在2010年之后非虚构作品文学风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作品《拆楼记》和《盖楼记》为例指出,乔叶以与《宝水》相近的视角创作这组作品,她能够以一种微妙的情感结构去观察农村,去欣赏和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
此外,她对于乔叶的《宝水》怀有新的文学期待。乔叶在分享会中提到的小说与新闻的区别以及她重返乡村的问题,成为文学创作者获得写作经验的两种值得借鉴的方式。如何把人们最常接触生活的两种方式变成创作,甚至变成学术研究的思考源泉,对于文学创作和交流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期艺苑沙龙活动面向广大“京艺苑”忠实读者与文艺爱好者展开,现场观众表示,聆听此次对谈活动,对文学创作有了更为深入的学习了解,同时也从学术视角领略了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所包蕴的深沉的故乡情感与丰厚的文学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