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独木舟跨越大西洋的成都探险家刘勇讲述54天探险经历
成都商报 2023-04-07 13:07

54岁的四川旅游学院教授、探险家刘勇今年1月底与五位法国同伴组成横渡大西洋探险队,从大西洋东岸的加那利群岛耶罗岛出发,进行独木舟无动力划桨跨越大西洋的探险。当地时间2023年3月26日,历时54天23小时后,刘勇一行成功抵达南美洲的瓜德鲁普,顺利完成此次探险。全程5239公里,平均划桨60余万次/人(本报曾作报道)。

“我探险这个行为是结束了,但是我需要用可能比半年更长的时间来整理和研究,做《大西洋日志》、整理纪录片、完成学术研究等。”刚刚回到成都的刘勇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社会学场景实验室最佳标本

跨洋划船(Ocean Crossing)是目前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少的户外探险活动,参与者加起来也不过1800人,其中能够成功的刚刚过半,其对参与者的意志力、勇气、体能技术、心理压力的考验是极致的。

“比如说,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只能吃干粮泡水,比如上厕所只有一个桶,还要在你的队友面前解决。不仅如此,海上的寂寞、枯燥、孤独感是普通人无法忍受的。尽管船上有六个人,但是只有在换舱时能和室友交流一两句……”刘勇他们所乘坐的船舱严格意义上是高配版的“独木舟”,船舱非常狭窄。前舱可以住一个人,后舱可以住两个人,其他三个人必须竖排不停地划船。六个人分成两批,一批人休息一批人划船,必须保持一刻不停地划船。

本次探险过程中,刘勇不仅完成了艰苦探险,还将几平方米的独木舟作为一个社会学场景实验室,对队员的探险行为与社会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三个人同时划桨,如果一个人桨频不够,那么其他人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力量。刘勇进行了探险人类学和民族志的调查研究,运用影像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海上日志,完成了数万字的观察和访谈记录,并留存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数据,回国将进行整理分析,开展学术研究。

寂寞和枯燥不是放弃的理由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探险的说法了,因为信息化已经遍布每个角落,珠峰大本营都有WIFI了,南极也能随时上网。只有这样无动力的跨洋划船,是真正的远离信息化,让人超脱出来。”刘勇如此解释自己参加这个挑战的动因,“你要挑战自己的边界,恐惧的边界,体力的边界。”

三年多前,刘勇的一个法国老友就邀约他横跨大西洋,但是当时,刘勇因为一次翼装飞行受重伤,计划只能搁置。到了去年年底,法国老友帮康复的他多次联系,终于组成了一个团队。“这样的团队不好组建,全球都没有多少人愿意完成这样的挑战。辛苦不说,费用也是非常高昂的。”据刘勇透露,跨洋划船的船只就非常昂贵,全世界只有英法那里有建造,购买一艘船就高达8-10万欧元,加上补给、联络和救援配备等,每个人大西洋跨洋划船的费用都远超了攀登珠峰的费用。

“出发了就不能回头,你所面对的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成功横渡,二是被救援。第二种情况是实在无法坚持才会选择的,被救援就意味着计划取消,船只也只能永远沉没大海。不是严重受伤或者船只倾覆,我们绝不会按动腰上的救援按钮。”

的确,除非面临生死危机,无边的寂寞和枯燥不是放弃的理由。“当你在划桨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这个事情是你自己愿意选择的,实际上是你用这幅桨把你送到了大海的中间,这个就是生活的真相了,生命之痛来自于我们的自身。”刘勇在海上写了很多东西,他带了一本最枯燥的书,希望能通过枯燥的旅途将它看完。他也在观察法国队友的行为,“他们聊天、拼字游戏、看星空,更多的也是无聊。”

重构人生 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除了枯燥和无聊,刘勇一行还遭遇了实实在在的危险。探险队在出发第一周后就遭遇了大西洋北部高压形成的大风和大浪天气,同时将低压推向划行路线上,为避开不利天气,刘勇教授和同伴不得不改变路线持续往南,绕行了15天才从坏天气边缘通过,期间遭遇了25节以上大风、静风甚至逆风天气,在第40天时甚至遭遇北上的逆风,被迫往北退后划行。

在长达54天的海上探险时间里,经历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仅仅是严重晕船症状就持续到28天才缓解,各种恶劣的天气迫使队员们划桨体力消耗巨大,在抵达目的地的前几晚还差点遭遇船只倾覆,几乎每天都有情况发生,最后全队克服困难成功完成这次艰难的壮举。“这个(探险)我只有勇气干一次!”踏上岸的那一天,刘勇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已经无法正常走路,感觉地上依旧在随时晃动。整整14天之后,他才终于觉得是脚踏实地了,平衡功能恢复正常,他比出发前整整轻了30斤。

刘勇表示接下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探险这个行为是结束了,但是我需要用可能比半年更长的时间来整理和研究,做《大西洋日志》、整理纪录片、完成学术研究等。”

文/胡敏娟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