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留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人吟诵。人生如朝露,有苦亦有乐。面对逆境的自我反省,总有能引发共鸣的感慨。
近日,“38岁前记者失业送外卖”的消息引起热议。“闪送员陈师傅”陈某系985高校哲学硕士,曾在某知名媒体当记者,后来没评上A稿,相当于被劝退。陈某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大家处在人生低谷时不要认命、不要服输,积极尝试力所能及的工作。
大龄青年、知名媒体的从业经历以及从企业公关到在家失业再到送外卖……当多重标签粘贴到一个人身上,当事人想不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都不行了。媒体舆论对当事人的身份、遭遇关注较多,但对他发出的灵魂之问——“我26岁才硕士毕业啊,过了35岁找工作那么难,难道我的黄金期就这么短吗”——似乎重视不够。
一个人在职场的黄金期究竟有几许,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共鸣的问题。陈某在经历了十余年跨行业摸爬滚打后,他的迷茫又何尝不是大多数职场人士的困惑?参与讨论的网友中,就不乏类似的追问:“为啥资深记者变成了前记者呢?”“这哥们不缺乏著名媒体的从业经验,但算起来在每家媒体平均工作年限应该很短,这是为什么呢?”
新闻如鲜鱼,新闻的保鲜期通常不超过72小时,以至于“明日黄花”成为新闻的别称。当人们在感慨新闻的生命期如此短暂时,媒体职场的黄金期究竟有多久,同样值得深思。
新闻史上许多以新闻为业的名记者、名编辑和名评论员,分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今天当代的媒体从业者:只要热爱新闻事业,坚持新闻理想,愿意终生以媒体为业,并有能力留下上乘的作品,就有希望永久保持自己的“职场黄金期”。
在新闻史册上出现的名家,无不是传统媒体时期的业界精英。他们从业的传奇故事,当代的媒体从业者可以学习,却难以模仿。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传统媒体的发展相对缓慢,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可以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丰富。一个媒体从业者的职场黄金期,可以与老中医媲美。
互联网时代,媒体环境变化加速,新的媒体介质不断涌现,媒体从业者在学生时期接受的专业知识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在职场积累的一些执业经验,三五年后就可能失去实用价值。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媒体岗位,无论再资深的媒体从业者,也不得不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稍有不慎,曾经的“稿王”就可能面临写不出符合受众新口味的“A稿”。于是,职场黄金期困惑不再是杞人忧天,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灵魂之问。
在社会发展整体缓慢的时期,职场黄金期与执业年限普遍相关。只要一个人不转行,他的执业经验就是自己的财富,执业越久,在职场也就越有威望。相反,当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加快,没有哪个领域的职场可以让一个人能靠自己年轻时积累的经验终生高枕无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本领恐慌”成为普遍性的社会心理问题,不论是职场的新人还是老人,面对行业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职场黄金期缩短成为大势所趋。
相比于大多数行业,媒体技术在迭代的路上狂奔,新的媒体介质不断涌现,每一种新生的媒体都需要有从业者去接手。面对陌生的介质,资深媒体从业者的驾驭能力和适应能力,未必赶得上年轻的媒体新人。在新的介质和新的岗位面前,职场黄金期的不确定性增加,没有几人敢自诩能成为职场不倒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媒体从业者一方面要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要有积极应对的心理准备,不断拥抱新技术,不断挑战新的媒体产品样态,这是延长自己职场黄金期的有效方法。
选择进入媒体工作,有人真心热爱这个行业,也有人是出于偶然的机缘。不论何种原因,既然成为媒体从业者,就要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肯于在这个行业扎根下去。媒体工作本来就极具挑战性,不论从业者是否愿意迎接挑战,新闻业的发展都会倒逼从业者不断进步。这种进步涉及业内转型的问题——从单一的文字叙事到文字和音视频的立体叙事,不同类型的新闻叙事,需要从业者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型”。每多掌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自己在媒体职场的资本就增加了几分,自己的职场黄金期就随之得以延长。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不同时期的媒体从业者,也有自己的欢乐和忧愁。人生来就是要适应社会变化的,为此就要通过学习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对媒体从业者而言,既然没有一天的工作会重复昨天的东西,在求变中提高自己的执业本领,就应当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只要自己每天不留遗憾,职场之忧就能有所缓解,关于职场黄金期的灵魂之问也就不难回答了。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