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方志馆在开馆10周年之际再次升级。历经两年精心筹备的“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常设展和“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于近期开展。13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5亿字馆藏志书文献资料让大家在方志、年鉴中了解北京历史。三个新展览与开馆之初设立的“北京地情展”互相呼应,为参观者铺展出一幅方志中的北京历史画卷。未来的北京市方志馆,将在展览的基础上,通过讲座、专题展、举办活动等方式,让“方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之中,真正成为北京历史记忆的宝库。
“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常设展和“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于近期在北京市方志馆开展
新展亮相
共设置百余个故事点
一走进“方志北京”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色穹顶上绘制的星野图,与地面的元代大都路辖域图对应开来,引出北京现存最早地方志《析津志》。随后,模拟的斋堂川场景重现了熊梦祥修《析津志》,元大都的宫殿建设就此被揭秘。这些有趣、生动的场景设置也拉开了北京市方志馆用方志讲述北京历史的篇章。
“地方志上记天文、下记地理、中间记人文。”北京市方志馆馆长刘宗永介绍,在北京市方志馆内可以看到从北京自元代大兴府、明清顺天府,至民国开始划区立市,其间的府志、都志、市志,也有通州、宛平、永宁、昌平等州县志。一部部志书从对朝代更迭、文脉传承、疆域形胜、人物风貌以及文人笔记等的记载中讲述北京历史变迁,勾起参观者对北京历史的记忆。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方志馆全新开放三个展览,展厅面积约1300平方米。主题展涵盖808张图片资料、1348册图书、11个场景、5处多媒体、45件实物,共设置故事点百余个。
“此次新增的三个展厅与建馆之初开设的‘北京地情展’形成呼应,各有侧重。新设的展览以‘志说’为切入点,聚焦志的价值、人的贡献,以小见大,讲好北京故事。 ”刘宗永表示,三个新增展览让北京市方志馆对馆藏旧志、新志以及年鉴等历史藏品更加深入了解。
四处寻宝
挖掘志书中的历史智慧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更全面、生动地展示方志中的北京,北京市方志馆在现有馆藏的基础上,全体馆员四处“搜宝”,通过实地探访、征集、借展、再造等方式不断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陈形式。
“备展过程中,如果旧志中描写的实物现在仍然存在,工作人员基本都要实地探访、拍摄,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展陈的实物或图片。”负责“方志北京”展“旧志部分”策划的馆员张柳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参观者能够迅速、直观地了解方志,了解北京历史。比如,万历《房山县志》记载有姚广孝神道碑,工作人员专门驱车前往房山姚广孝墓塔和墓碑处循迹留影,为了拍出塔碑同框壮观景象,王烨多番寻找角度,站在车顶上拍下了角度完美的照片。
勾连古今,一步一景。为体现“一城三带”的厚重历史,馆员们更是实地踏勘“一城三带”中的现存场景。“为了展好长城文化带,工作人员特别向密云博物馆借来了刻字城砖,从怀柔田凤银长城油画馆借来了主题油画等。”刘宗永馆长坦言,国图、国博、各区博物馆等只要有相关展览的线索,他们都主动上门求教。
工作人员还积极从期刊、网络中搜寻线索和资料。“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献,即使没有获取渠道,也要想办法开出一条渠道去了解。”北京市方志馆副馆长陈明告诉北青报记者,“新志”单元的《卢沟桥乡村志集》就是典型的例子,工作人员几经辗转找到该套志书的保存地卢沟桥街道宣传部门,这套志书才得以展出。
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选择这套志书?陈明告诉北青报记者,首先,这套书籍是北京为数不多的乡村志集,曾相隔十几年编修两轮,记载内容翔实完整,具有见证乡村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二,如今的卢沟桥乡已经改名为卢沟桥街道,这套《卢沟桥乡村志集》也就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旧志再造
70余种版本集中展出
北京地区修志历史久远,从现存《析津志》至新中国成立前共有旧志百种千卷。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办展过程中,旧志再造是重要的基础,让百种千卷旧志以“全家福”形式集中亮相。馆员刘娟等几位负责旧志再造的馆员在2019年就开始摸查馆藏底数,同步启动了北京旧志再造工作。为了尽可能搜齐这些旧志,他们与各级图书馆积极联系。“我们仅国图就去了几十次,每次一去就是一整天。”刘娟说。
何为再造旧志?刘娟告诉北青报记者,再造旧志需要尊重志书本身。原大、宣纸印刷、纯手工线装函套装订是这次再造的基本要求。“它们的尺寸都得一一去量。”刘娟介绍,70余种方志版本,大小、薄厚都不同,最薄的一本志书仅有20页左右。有些旧志上存在水渍、虫眼、残破,他们也要做成跟原书一模一样的状态。
“比如,尺寸最大的康熙《顺天府志》,因其是给皇帝御览的呈写本,开本大,尺寸是普通旧志尺寸的两倍。雍正《通州新志》除了以白底黑字为主体,扉页上还有红色印章,再造时保留了印章,完整再现了原貌。”刘娟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北京市方志馆中再造完成的旧志已经有94种。而旧志再造工作还将持续进行,直至将北京旧志“百种千卷”全部完成。
沉浸体验
“方志”“年鉴”展出新花样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在此次的展陈设置中更是处处体现,展览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年鉴北京”展在全国属首创,也是北京市方志馆首次对民国以来的北京年鉴编纂史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在这里可以看到市、区综合年鉴,还可以看到统计年鉴等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状况的专业年鉴。“年鉴北京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会继续不断地丰富馆藏年鉴的种类,例如《收藏年鉴》等民间行业年鉴,深入挖掘展陈,形成专题展。”参与“年鉴北京”展览策划的高潇潇说。
在展陈形式上,北京市方志馆更是别出心裁。138册新志搭成天坛祈年殿造型的志书陈设方式、一步一景实物展出都让参观者眼前一亮。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更是让陈旧的“历史材料”展出了新花样,备受观众喜爱。
“互动、沉浸式体验是我们在策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种形式,‘北京地情展’中互动、沉浸式体验就达到了30多处。比如,专门设置了以‘电话答题’方式了解老北京话、骑自行车漫游老胡同等。此次的新展,互动沉浸式体验更是亮点,多处设置体验区。”陈明介绍,在“年鉴北京”展中,只要走进“记忆拾珍”互动区域,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年份,互动区域内便会以图文形式,出现北京在相应年份发生的四五件重大事件。比如,选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图片将会展现出来;再如选择1990年,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开业的场景便会在屏幕中显现。
办讲座讲坛
让“方志”走到百姓身边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走进北京市方志馆,查资料看展览。”陈明表示,展览升级仅是北京市方志馆让大家了解方志魅力的一种方式。这10年来,北京方志馆还尝试了多种方式将市民请进方志馆。比如,开馆之初,该馆就开设了主打品牌线下活动“京华讲坛”,目前已经开设近百期,每期邀请大学教授、研究专家面向普通群众讲述北京历史文化,宣扬方志文化。
同时还开展了包括园林、规划等多种主题的系列讲座,普及方志知识和北京历史知识。北京市方志馆还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中小学合作,让学生走进方志馆,并挂牌中小学大课堂资源单位,一些学校的地理课等课程也都开在方志馆现场,将展览文献和图片作为生动的教材开展课堂教学。
陈明介绍,就在3月下旬,北京市方志馆刚刚揭牌成为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里将成为首都大学生们学习北京历史生动的现实版“北京历史教科书”。“请进来”的同时,北京市方志馆还多次尝试“走出去”,走进乡村、社区、基层举办专题展览,让方志文化来到市民身边。
“我希望以后市民们走进北京市方志馆,都可以通过听讲座、看展览、查资料等方式深入体验独特的方志文化。”陈明说。
印证历史
倡议市民参与捐赠“家藏”
参与、记录和印证北京历史,是北京市民的一项光荣任务。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方志馆自2013年开馆以来,已经收到了约340种由热心市民捐赠的珍贵资料。
比如,此次新设的三个展览中不乏来自市民的捐赠。在“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的老城单元,老北京地图《北平市街详图(1949年4月)》就是来自热心市民的捐赠。这张地图为民国时期北平最后一幅,也是北平和平解放后最早的一幅北京地图。该图有25项图例,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出了“内七外五”的内外城城区区划,把过去内城的内一区至内七区改为了第一区至第七区,外一区至外五区改为了第八区至第十二区,还对两种划分的序列同时做了标注。
“我们倡议市民朋友们积极捐赠族谱、家谱、各类碑拓、名人传记、信札以及见证北京地区变迁、生活变化的老照片等,为北京历史做出贡献。”陈明表示,北京市方志馆将对捐赠品进行妥善收藏和保存,为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并适时展出。
对话
北京市方志馆将成市民“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对话人:北京市方志馆馆长刘宗永
北青报:北京市方志馆的馆藏现有多少?
刘宗永:北京市方志馆是立足于北京,专门收藏北京各类地方志和北京各类年鉴的公共文化场所。目前展出的内容包括,北京市组织编写的200余种志书,同时还有包括各个委办局、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捐赠的志书、年鉴等约700种。馆藏各类志书文献资料多达5亿字,图片总量超过万张。
如今,方志馆工作人员们还在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继续搜寻更多有价值的志书、年鉴,充实北京市方志馆的馆藏。同时,也将继续通过旧志再造,争取实现北京旧志“百种千卷”的“全家福”,让北京市方志馆成为真正的“北京历史记忆的宝库”。
北青报:此次筹备主题展的初衷是什么,亮点有哪些?
刘宗永:作为一个专门弘扬方志文化的公共文化场所,展览是北京市方志馆的主要工作之一。自2013年10月22日开馆以来,就展出了“北京地情展”,将北京地方志的内容通过图片、实物场景等手段将北京地情展现出来。2018年,“北京地情展”实现升级改造,增加了沉浸式互动项目等。
但仅有的一个展览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20年,方志馆将4层和5层进行改造提升,用两年时间筹备新的常设展“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和“志说一城三带”专题展,虽然展览仍聚焦北京历史,但不同的是,展览以“志说”为切入点,聚焦志的价值,突出人的贡献,以小见大,讲好北京故事。
为此,全体方志馆的人员深入研读原书,找到书中最亮眼的两三个点展现出来。比如,现存最早的《析津志》,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内容,但最终选择了大家最关心的展项,比如刘秉公是如何选择元大都城址及确定大内方向,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轴线。
再如,《顺义县志》中记载了窦燕山家族故事,我们选择展出这部分内容,就是因为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内容相吻合。这些亮点能让参观者感到有趣,能够提供历史智慧。所以,新的常设展中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展览的点都可以让观众陷入思考。
除了展览,北京市方志馆目前正努力尝试将专业、深奥的地方志转化成史话体普及读物。目前北京方志馆已经编写出版了《北京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国际友人在北京》《北京大运河的故事》和《北京老城的故事》等。如今这些转化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未来将有更多生动可读的北京历史故事书问世。
北青报: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方志馆,深入了解北京、培植乡土情怀?
刘宗永:数据显示,过去的10年间,已有超过20万参观者走进北京市方志馆。现在的“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展览,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市民通过“志说北京”“年鉴北京”看到方志、年鉴类书作为官书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志书编写,喜欢这项工作。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对展览进行提升和改造,需要热心的市民给我们提供意见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宣传好志书、年鉴的价值,把其中引人思考的历史故事挖掘、展示出来。
北京市方志馆还将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多开展一些专题展,比如北京建都870周年,我们计划从志书中梳理,策划一些相关讲座。北京市方志馆还将更多收藏街道、乡镇的志书,让地方志走进村、社区和家庭,让北京市方志馆真正成为“北京历史记忆的宝库”“乡土教育的课堂”“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