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不再“不明觉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8 07:27

3月17日,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祝融号火星车巡视雷达揭秘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分层结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等10项研究成果,从推荐的600余项科学研究进展中脱颖而出,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至今已成功举办18届的这项遴选活动旨在宣传中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促进公众理解、关心、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十大科学进展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网友关注。大家在点赞的同时也发出这样的感叹: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不明觉厉”。这其中既有基础科学研究相较公众日常认知距离较大的原因,也有未能以“十大进展”发布为契机,更好将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作为科学普及的绝佳素材,进而释疑解惑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将这些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心血的基础科学成果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更好理解,基础科学的社会氛围就无法浓厚起来,青少年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就无法调动起来。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产生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只有突破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等瓶颈制约,我国的科技才能立得起来、强得起来,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广泛传播、通俗阐释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在展示科技成就的同时,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对提升全社会科学素养大有裨益。

毋庸讳言,基础研究因其是探索自然规律,追求新发现、新发明,创立新学说,积累科学知识,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似乎天生就与公众日常认知相去甚远。但是,如果我们的基础研究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的探索,那么,基础研究的成果也就有了与公众相通的桥梁。

比如,看似玄奥的“温和压力条件下实现乙二醇合成”研究,其背后不仅是不同技术路线科研人员十余年的接力攻关,更是我国为降低乙二醇对外依存度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从这个角度切入,讲好中国乙二醇的故事,不但对公众更好理解基础研究,提升科学素养有帮助,也会为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支撑基础研究发展信心提供不竭动力。

我国类似的基础研究成果还有不少。从在实验室实现国际上首次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到突破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发展关键瓶颈的新原理开关器件,再到为广谱新冠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的病毒突变特征与免疫逃逸机制研究,无不是聚焦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的创新奋斗,这些奋斗故事与公众有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基础研究成果的科学普及,是建设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的最好途径,是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社会氛围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初期,“哥德巴赫猜想”曾经点燃了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学习科学知识,投身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之中。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营造好这样的社会氛围,创造一切机会让科学的种子播种到公众心中,不妨就从让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不再“不明觉厉”做起。

文/劳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学者解读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AI改变基础科学研究范式
科技日报 2024-10-10
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闭幕,千余名中外科学家交流学术成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开幕 6位科学家获颁终身成就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4
近40位顶尖科学家齐聚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 丘成桐:上海要打造基础研究世界重镇
解放日报 2023-07-25
聚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 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6
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7月16日开幕 海外顶级科学家京城“论道”基础科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3
大师云集 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16日在京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0
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