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突破万只,基金公司却依然密集推出新品,今年以来,已有200多只新基金宣告成立。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增加了投资者选择基金的难度。
对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公募基金行业而言,相比于扩大产品数量,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悉心打造策略有特色、业绩可持续的基金,为投资者赚取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行业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新基金密集推出
在震荡的市场行情中,公募基金持续推出新产品。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今年以来共有210只基金宣告成立,其中包括42只股票型基金、78只混合型基金、56只债券型基金。
后续将有更多新基金密集成立。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共有113只基金正在发行中,除此以外,截至3月16日,近40只基金发布基金份额发售公告,宣布定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行。
沪上一位基金研究员直言,今年以来,公募行业持续推出新基金,部分基金公司发行节奏颇为密集,单纯从新基金名称来看,难以分辨具体差异。“比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除了业绩比较基准有一定差异,很难搞明白景气前瞻和前瞻动力到底有什么区别,基金选择难度较大。”
老产品遭遇生存危机
近几年新基金加速成立,具体来看,2019年成立的新基金数量超过1000只,2021年高达2013只,去年市场行情不佳,成立的新基金数量也超过1500只。
在火热发行新基金的同时,对比之下,基金公司对老基金持续营销似乎缺乏动力,不少基金沦为迷你基金,最终走向清盘的道路。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超过60只,而2022年同期清盘的基金数量只有30只左右。
从基金清盘原因来看,18只基金由于资产净值低于合同要求而清盘。此外,多只经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而清盘的基金,规模也并不大。
甚至部分成立不久的基金也遭遇生存危机。以长盛安盈混合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2年6月28日,首募规模为3.03亿元。2023年3月11日,长盛安盈混合发布公告称,截至2023年3月10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迷你基金加速清盘反映出公募行业优胜劣汰进程。”华南一位基金公司营销总监表示,但每只新基金在发行时都要耗费大量资源,为何费尽苦心成立的基金最终会沦为迷你基金甚至清盘,这是行业需要反思的问题。
产品质量亟须提升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底,公募产品数量合计10607只。“万基时代”,缘何还要密集上新?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背后是公募行业生态问题。
“比如,基金经理在A渠道发行了一只新基金,B渠道也有需求,则需要发行另一只新的基金,虽然这两只基金的投资策略差别并不大。”沪上一位基金经理坦言,最终结果就是在不同渠道发行相似的基金。
上述基金经理补充道,除此以外,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规模越大意味着收入越多,而做大规模的最快方式就是发行新基金,因为老基金的持续营销相对较为困难,除非基金业绩特别出彩,自带“流量”。同时,新基金能够给渠道带来更多收入,如基金认购费,因此渠道也有动力去发行新基金。
“公募基金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产品特征、属性相同,存在过剩的问题。”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表示,产品数量庞大,无疑增加了投资者择基难度。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认为,基金产品质量亟须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庞大的基金数量反映出行业的过度竞争,导致基金产品生存状态恶化、基金公司财务压力加剧;而基金代表性不足、部分产品没有资金支撑,则导致基金清盘,基金持有人体验不佳。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