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每年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的住房问题。
着力解决好新市民等住房问题
“在城市就业的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英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新市民、青年人总体收入偏低,住房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我国有超过3亿的新市民、青年人,这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亟待解决。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随着新市民、青年人进入城市,没有体面的住所,其无法在城市“扎根”,也就无法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因此,政策重点就是将这部分人群纳入住房保障、住房消费,从而激活住房发展的可持续动力,而这也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今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
在吴英杰看来,新市民、青年人等难以获得稳定的住房保障,是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的重要对象,需要政府和社会从政策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况伟大也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新市民、青年人等收入较低,且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买不起房”和“租不起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将新市民、青年人等纳入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市场”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比如,通过公共产权房、“两限房”、经济适用房、政府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解决。
为了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的住房问题,吴英杰建议,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土地出让等方式,提供新市民、青年人等买得起的住房。二是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建设更多的小户型住房,特别是适合新市民、青年人等人群的租赁房源。三是完善住房公积金等制度,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缴纳住房公积金,为青年人和新市民等人群提供住房资金支持。四是改革购买住房制度,实现居住权的平等和保障,为新市民、青年人等提供公平的住房机会。
提振住房消费需求
自2022年以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各大官方会议、政策文件中频繁提及。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中明确“支持住房改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此前表示,今年“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这释放了政府稳增长和改善民生的信号。这表明政府将更加注重保障人民基本住房需求和改善居住条件,尤其是对住房刚性需求的关注,将有助于缓解当前住房紧张的状况。”吴英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是住房需求的重要内容。政府将支持住房需求作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和促进内循环的重点和突破口,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况伟大表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形成住房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单独提及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说明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振住房消费需求。“唯有提振住房消费需求,房地产面临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在吴英杰看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将促进房地产市场整体企稳和健康发展。同时,房地产企业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适应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推动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指研究院认为,在需求端“精准施策”将是2023年的主要着力点。而需求端精准施策或将体现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物业类型上。针对不同人群,2023年支持刚需群体的政策力度有望延续,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有望进一步优化,促进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住房需求释放。另外,结合人口的最新变化,给予多孩家庭、老年家庭、人才、产业人群等更多政策侧重,也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方向。针对不同区域或将体现在城市内部的政策变化,未来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有望“因区施策”“一区一策”。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不仅要通过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更要提高住房供给和质量。”吴英杰建议,首先,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增加住房供给。政府以提供土地或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开发商建设更多低于市场价的保障性住房,降低住房建设和购买成本,满足低收入和刚性住房需求。其次,要通过税收调节、低息贷款和其他财政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再次,提高住房科技含量,支持建筑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高住房质量,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
编辑/张郁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