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马女士对此十分焦虑:“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孩子又没什么分辨能力,这样下去学习成绩肯定要下降。但孩子似乎已经沉迷其中,怎么劝都不听,一说收手机就感觉要和我‘拼命’。”(8月4日《法治日报》)
比之于网络游戏沉迷,短视频沉迷则相对新鲜。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网络游戏沉迷属于重点防控对象,因为网络游戏好玩有趣,对青少年具有更强的诱惑力。相对而言,短视频似乎没有如此强的吸引力,因而并未作为防控的重点对象。殊不知,短视频当中也有“另外一番天地”,那些各种表演秀的视频节目,让青少年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奖励反馈、礼品领取、签到打卡等功能设置,就像陷阱一样让青少年置于其中不能自拔。更为严重的是,网红的一夜暴富和来快钱的路子,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极大影响,以至于不想学习想当网红成了很多孩子的梦想与追求。
与游戏沉迷一样,刷短视频的成瘾性具有相似的危害性。不仅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与社会脱节失去人际交往的能力,甚至导致人生价和价值观的扭曲。据科学结论,65%的网络成瘾患者伴有抑郁症或焦虑症,20%伴有多动与注意力缺陷,还有15%伴有双相情感障碍及其他心理疾病。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作出了明确规定,也是各方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就现实来看,预防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需要“内外兼修”。
内修主要还是要强化孩子的教育与管理,让其能够合理控制时间,避免陷入网络沉迷。孩子要学会自控与自律,一方面要加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坚持脚踏实地和奋斗拼搏来开创人生,而非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就能成功。另一方面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网络沉迷的危害性,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把手机和网络当成利器而非“凶器”。做到这点很难,但好习惯都是逐步养成的,一旦形成就会受益终生。
外修则是外部力量的综合性发挥。首先,网络平台要全面落实“青少年模式”的技术措施,严格履行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责任。既要认真执行好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又要建立全网一体化的管控平台,实现防沉迷系统的整体兼容,而非在相似的平台间互转,让时间控制被轻易抵消。同时,还要一步探索和强化技术防控的实用性,包括完善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身份识别技术的提升等,避免技术漏洞而让防沉迷系统的功能被轻易化解。
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常言道,若要害一个孩子,就请给他一部手机。对于未成年人手机的使用时间,家长和监护人要起到把关和控制作用。让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手机,既能逐步让孩子养成合理控制和使用手机的习惯,又能避免过度使用而陷入沉迷。尤其是假期这种时间较长的时间段,家长更需要多陪伴和引导,开展更多有益的家庭活动,让孩子从网络的世界中走出来,才能减少对手机的使用,陷入手机依赖和网络沉迷的风险也就更低。同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己要避免和摆脱网络成瘾,防止成为“负面榜样”非常关键。
再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来督促各主体责任的落实,督促网络企业、学校和家庭都真正履行好自身责任,最终织密一张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防护网。比如针对部分平台公司未能履行把控责任,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达到惩戒、教育和警示的目的。同时还应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治理、依法治理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安全用网提供安全护盾和坚实保障。
文/堂吉伟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