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夏日炎炎。许多滑冰爱好者来到国家速滑馆,到冰面之上体验一丝清凉。就在“冰丝带”面向公众开放的第二天,这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速滑馆中跨临界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的研发者,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看着人们在自己研发的技术制成的冰面上自在滑行,张信荣感到非常欣慰。
张信荣团队日以继夜的艰辛探索,是北京大学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生动体现。过去几年间,北京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创了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新局面。在这个夏秋之交,北京大学即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迎来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感知时代趋势服务国家战略
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北京大学有20余项成果参展。其中,就有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研发的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它不仅可以“看得见”大脑学习、记忆、决策、思维的过程,还将为可视化研究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北大始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整合凝练科研攻关方向和布局,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建立健全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机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五年来,北大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9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8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
深化基础学科建设、推进应用学科整体发展、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北京大学在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上形成了两相促进的循环式增长。
探索不止 师生共育
对于北京大学来说,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北京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持续不辍的坚守。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袁新意是近年来加入北大的青年人才中一员。谈及回到北大的原因,袁新意直言:“北大众多高手的加盟使这里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的可能性,在数论的研究方面逐步形成了某种规模优势”。五年来,北大共引进700余名优秀人才,其中90%为中青年人才,70%为海外人才,有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大钊班、严复班、图灵班等一系列项目的设立,是北大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尝试。多年来,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早已在北大扎根发芽,开花结果。2019年,北大获九项“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荣誉奖项。在“拔尖计划2.0”中,北大已有19个基地入选。新一代拔尖人才培养的蓝图,在各方卓见的交融互映之下,渐趋清晰。
借古鉴今 永远的北大红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由2232名北大师生组成的凝心铸魂方阵,从天安门广场走过。“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云霄。
作为中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在120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党的初心早已融入北大的精神血脉,成为传承的红色基因、前行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北京大学逐步构建了“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打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金课”,并积极参与编写马工程教材,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以及19门“四史”课程等专业课程。同时用好社会大课堂,建设286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打造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领航培养计划、力行计划,构建北大思政实践课程模式。2021年,教育部公布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北大有人体解剖学、田野考古实习、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三门课程入选。
做社会发展的“造血”者
2020年春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大学的教学工作转为线上进行。为了便捷师生上课,北京大学在疫情期间积极加强网络课程及录直播课堂建设,开设了6000多门次的在线课程,确保了疫情期间“不停课、不停学、不停研”。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启动之时,北京大学为平台提供了200余门课程,将优质教学资源与社会共享。
在全力保障校园学习功能的正常运行外,北京大学的脚步,也积极奔赴抗疫前线。2020年,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关键阶段,北大派出400多人的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北大医学历史上阵容最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作战时间最长的救援任务。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北京大学一直是直面社会,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将自己的事业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五年来,北大在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与党同心,与国同行,是百余年里生生不息,流淌在北大人血脉中的召唤。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服务国家是一项永不停歇、不懈奋斗的事业。把北大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召唤。北大的使命无比光荣,责任无比重大!北大将再次踏上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再谱新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通讯员 王颜欣
编辑/李晓萌